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剖析氣象界 的 龐然大物

文/伊紐曼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美洲早期的移民十分善於描述颶風的影響,不過對颶風的結構卻一點概念也沒有。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界才開始把颶風當成一個龐大的渦流系統或旋風。

颶風為巨型旋風

新英格蘭地區的馬具商雷德菲爾德(W. Redfield)是業餘的氣象學家,他在1821年周遊康乃狄克州各地,視察颶風從大西洋中部沿岸數州與新英格蘭地區向北肆虐後造成的災害。他注意到,康乃狄克州東部的樹木是向西北方倒下,但該州西部的樹卻是朝東南方倒下,於是他作出颶風為巨型旋風的假設,這個觀點不久後就獲得英國工程師雷德(W. Reid)觀察結果的支持。雷德當時在中美洲的巴貝多調查1831年一場颶風造成的災害,並利用航海日誌中的風場觀測紀錄,彌補他對當地風災紀錄的不足,確認了環狀風場的本質。

雷德菲爾德和一般人一樣,相信颶風僅向上延伸至約1.6公里高的大氣層;這個推論有一部分是根據觀察發現,颶風經常會遭微不足道的山丘地形嚴重破壞。然而在古巴,受過物理學訓練的耶穌會牧師凡尼(B. Vies)則主張,因為颶風會引發大量的捲雲,應該可向上延伸達數公里;捲雲是由冰晶組成的,而冰晶只能在較高大氣層,那種極度寒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

針對颶風高度引發的爭議一直到了1930年代才塵埃落定,當時的物理定律已經足以排除淺扁型颶風的可能性。今日我們知道,多數的颶風不僅穿過整個對流層,還延伸進入低平流層,有時還高達18公里左右。

1940年間偵察機和雷達的出現,以及1960年間人造衛星的問世,才讓科學家有辦法判定颶風的細部結構和演變過程。現今幾乎所有關於颶風的知識都是來自於飛機、雷達與人造衛星的觀測。

微小冰晶組成的捲雲幕

1999年弗洛依德颶風接近佛羅里達東岸時,衛星雲圖用電腦效果凸顯出暴風雨內部雲層的相對高度。圖中旋轉的大塊雲體寬約300公里,而弗洛依德的颶風眼直徑則約50公里。圍繞著颶風眼的是很深的環狀密雲,稱為眼牆。高層的雲構成一層薄幕,籠罩了大部分的環繞密雲體;這就是凡尼所說,由微小冰晶組成的捲雲幕。因為有這一層薄幕,我們無法看到薄幕下方有數個又深又密的螺旋狀積雨雲帶,散布在相對來說較晴朗的天空中。在颶風眼牆能觀察到最強的風,這些螺旋雲帶就在颶風眼牆外產生豪雨和陣陣強風。

我們再進一步來探討颶風眼。1994年一艘美國太空梭越過東北太平洋的愛蜜拉颶風時拍攝的照片,從中鳥瞰颶風眼,就像注視著浴缸排水孔的漩渦水流;只差在颶風眼的邊界是由雲構成,而且颶風眼的「漏斗」抵達海面時會戛然而止。由照片可見眼牆在颶風眼周圍形成環狀封閉且密實的白雲,最強的風雨就在這裡發生。不同於浴缸裡的漩渦水流,眼牆內的氣流繞著颶風眼向上移動,而非向下。眼牆內緣有螺旋狀條紋,低雲處的颶風眼底座則有兩個大型漩渦在打轉。

只憑照片絕對無法真實傳達身處於颶風眼時的感受。但想像一下,一個32公里寬、16公里高的羅馬競技場,周圍有一連串的冰晶沿著令人眩目的白牆落下。而由空中偵察機拍攝的照片,則能帶領我們略窺颶風眼之美。

不管颶風的外表多麼令人嘆為觀止,颶風結構和內部運作的方式則要靠人造衛星和飛機上的儀器才能揭曉。在偵察機問世之初,機組人員估計風速的方式,是往下觀察海面波濤洶湧程度。今日有大批精密的儀器,能自動蒐集大量高品質的資料,讓科學家帶回實驗室分析。

氣象雷達神通廣大

氣象雷達是不可或缺的設備之一,它的運作原理是傳送電磁輻射脈衝,然後測量受到雨滴、雪花、冰雹等各種降水形式散射回雷達的輻射。藉著測量輻射返回所需的時間,我們可以算出雷達和散射粒子之間的距離;另外藉著測量返回的輻射強度(且經過對距離的校正),我們可以推估降水含量。

冰雹之類的大型粒子比雨滴等小型粒子,更能有效率地進行散射,微滴和冰晶雖構成了我們所見的雲,但其大小不足以散射出偵測得到的輻射量。因此雷達螢幕呈現的空氣中降水含量,是以較大的雨滴和冰晶為主來考量的。雷達天線以繞圓圈的方式掃過周遭區域,並不斷傳送和接受輻射脈衝,所以能在幾秒內就將直徑數百公里的環型面積勘測完畢。 ◇

摘自《颱風》 天下文化 提供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所呈現的整體形象,並不協調:中共文宣影片所強調形塑的是成功、進步、穩定及和諧,但影像卻是經濟躍進、暴發戶新貴及悲慘平民交叉呈現。當影像出現貧苦的農民、百受凌辱的移民、遭排擠的勞工,以及孤獨老人與病人時,影片都以「我們正處過渡時期」一語帶過。這不正是昔日導致中國帝王遜位時所呈現之民心渙散的景象?
  • 正如威兒瑪‧瓦歷斯透過莎,較年輕的那個婆婆說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體知覺還要強大。」這句話,從原始洞窟到現代職場,在所有人類群聚型態裡,都可輕易找到擁護者,也可輕易成為艱難處境時的救贖。
  • 兩個老婆婆靜靜的坐了很久。最後莎開口了:「可是你們也許會在我們最需要你們的時候,再一次拋棄我們?」達古花了一些時間想要怎麼回答,心想要是酋長在這裡回答問題就好了,因為酋長對於回答這樣的問題比他有經驗多了。
  • 人生目的何在?生命意義何在?人間真理何在?這類「大哉問」的問題,正是本書所探討的主題。

    處在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的無常世界中,人如何面對困境?如何活下去?在人生列車即將抵達終站時,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短篇小說《中間歲月》(The Middle Years)中,主角是面臨死亡的作家,由一位年輕醫生照料著,這位醫生心中懷著成為作家的祕密願望。作家想要以治療者與藝術家的身分為醫生指點迷津,透露關於生命與世界的唯一真理:「我們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盡自己所能,付出所有。我們的懷疑就是我們的熱情,而熱情是我們的任務。」
  • 我第一次遇見馬修,是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市雪謙寺後方的小房間裡,他正躬著背擠在電腦前。當時馬修正指導著ㄧ群僧侶,努力的把經文打入電腦,這些傳統的經文都是用手刻在長方形的木塊上,然後再用刻好的木塊印在紙頁上;而現在這群僧侶正運用一種特殊設計的藏文字體,把經文一字一字的打入電腦中。
  • 自由的定義是做自己的主人。對許多人來說,這代表行動的自由、行為的自由、意見的自由,讓他們有機會完成自己訂定的人生目標。這種信念主要是從外在來定義自由,完全沒有顧到內心中念頭的獨裁性。這種對自由的定義在西方世界很尋常,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根據衝動而行。這其實是蠻奇怪的想法,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反而成為念頭的玩物,任由干擾心的念頭來支配自己,我們像山頭上的草,風怎麼吹,草怎麼倒。
  • 我一直是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從其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啟發和樂趣,它讓我擁有一個更為豐美的心靈和相當精采的人生。而教書多年,我心中確實有很多的想法,尤其,在國文的教學上,如何提升他們的程度?
  • 一直是個好奇的人。

    有一個假日,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到有人在排隊,隊伍很長,直排到馬路上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啊?原來是個餐廳。客人太多了,等待的客人更多,不得不如此。

  • 颱風,對台灣人是耳熟能詳而且能切身感受的。

    1955年我上小學一年級,平生第一次寫作文,而第一個作文題目就是「颱風」,因為前幾日正好有颱風侵台。雖然那時字也認得不多,年紀小卻也就不知害怕,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而且記得沒有用注音符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