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生物科技中心花了兩年在龜山島淺層海底熱泉,採集到嗜高溫菌,經實驗室培養和活性測定發現,此菌種在攝氏七十度高溫下生長最好、穩定度高,未來可大量應用在工業用途,生產如酒精等生質能源,對替代能源的開發是一大突破。
開發替代能源 一大突破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補助台北醫大兩年一億元設立「中風研究中心」、海洋大學一點四億元設立「水產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中原大學一點四億元設立「薄膜技術研發中心」,昨天發表研發成果。
發現嗜高溫菌的海大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秀美,兩年前得知龜山島有海底熱泉,於是前往採集研究。透過潛水夫在龜山島周邊、深約十到二十公尺的海底熱泉採集多株菌種,當地海水溫度高達攝氏一百一十五度、PH值一點五的強酸。
她指出,常溫菌活躍溫度在攝氏十五到三十五度,但研究團隊在龜山島採集到的嗜高溫菌,其中一株「厭氧嗜高溫醣類分解菌」,經培養觀察,最適生長溫度為攝氏七十度,而DNA解序發現有兩千七百零三個基因,經表現純化和活性測定,都顯示具高耐熱活性。
新發現的嗜高溫菌可大量製造,未來包括稻稈、蔗渣、木屑等農業廢棄物,都可利用這株菌分解,大量生產生質酒精。
此外,海大養殖系教授陳鴻鳴兩年來也發現三種台灣首次新紀錄的海洋鯙科「邵氏裸胸鯙」、「亨氏短體蛇鰻」及蛇鰻科魚類「邱氏短體蛇鰻」,其中,「邵氏裸胸鯙」與「邱氏短體蛇鰻」還是世界新種。
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發中心則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合作建立出一套「慢速正子光譜儀」,能解析如「次奈米」般小的孔洞,進而製作出可分離氣體的薄膜,利用它來純化氫、純化酒精、純化水、生產再生能源。全球暖化現象嚴重,未來可望研發出一種薄膜只讓氮氣排出、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延長地球壽命。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