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張九齡.感遇(其七)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
【注釋】
1.豈伊:難道,反詰詞。
2.歲寒心:《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此指耐寒的品性。
3.薦:呈獻﹑進獻;嘉客:佳賓、貴賓;阻「重」深:複疊,層層積累。
4.運命:氣數、命中註定的遭遇。
5.循環:事物周而復始、往復相承的運轉或變化。尋:追究。。
6.樹:種植。陰:同「蔭」。後世亦用「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門生後輩。典出《韓詩外傳.卷七》。
【試譯】
江南一帶生長的丹橘,經過寒冬仍能保持青蔥的枝葉。這難道是因為江南地方的氣候溫曖?其實是因為這橘樹本身就具有耐寒的本性,堅貞不變。所以他的果實最適宜進獻給嘉賓品嚐,怎奈有重重山水深遠的阻隔著,無法讓人欣賞到它的甘美與堅貞。就如同人的命運隨其遭遇變化難測,「遇」或「不遇」如同四季變更、循環往復,無法探究、追尋,並非潔身清白有才華的人就一定得遇、受重用。當今世人都愛種植桃樹李樹,難道橘樹不也能蔥蘢青翠而成美蔭嗎?!
【試解】
「藉物抒懷」、「託物明志」一直是中國詩文中常用的筆法,從《詩經》之比興、屈原藉香草美人以自述以來,詠物詩篇並非以描繪精美為上乘,而是以 物感於心、心融於物 為境界,詩人筆下之「物」當可體現其生命,傳達其思想、情感,像本詩就是藉著江南丹橘來抒發感懷。
張九齡是南方人,他觀察到江南丹橘不同於一般樹木入秋即飄零搖落,而是「經冬猶綠林」,用此一「猶」字,可見作者領悟了君子堅貞不變的本心、充滿了讚頌之意。
以橘樹象徵其實淵源有自,屈原的《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早已歌頌橘樹堅貞的德性,因此詩人以平易清新的問答語句道出:這不僅是江南「地氣暖」,最可貴的是橘樹「自有歲寒心」。此「歲寒心」是極富深意的,正是孔子在《論語.子罕》篇所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屈原在〈橘頌〉裡又說:「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說橘樹有青色、黃色的果實雜揉,色彩燦爛奪目。而且表皮色澤鮮明,內部果肉潔白,就好像是以道義為己任的君子。這樣的內外兼美,也就是本詩所謂的「可以薦嘉客」。無奈山川遙阻,如此天地間的「嘉樹」,竟無法讓人欣賞到他的美好!詩意所呈現的對比,實是深深嘆惜懷才不遇的真君子!
繼而往深處想,運命的好壞,是由於際遇的不同,而人生的「遇」或「不遇」如周而復始的自然之理一樣,尋不出一定的原則。君子能做的只是潔己修身、自盡其道,面對世人只曉得種植桃樹、李樹,詩人發出感嘆「此木豈無陰」?感嘆人們不能真正識才、訪賢,只是任情的隨俗而逐,太盲目也太勢利了!
俗世濁流中,眾人所好、爭相追逐者,未必是好;被人冷落、不得不遇者,未必不好;因為世風日下,道德標準已不復,在無法探尋的運命中,唯有持守一己之清淨地,如詩中所謂的「歲寒心」,堅持「橫而不流」(屈原.橘頌),成為濁世中的清流!
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讚張九齡「詩罷有餘地,篇終語清省。」讀這首詩確實語言清新而簡練,且詩外有廣闊空間讓人聯想。當時的朝政、詩人的遭遇、人生的態度與運命窮通之理……全詩託物言志,婉而多諷,含蓄深沉,可謂平淡而渾成。@*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