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中共四代領導人的第一次國內出訪之比較
【大紀元1月5日訊】前言
中國當代的歷史學家,把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歷史,劃分成為以領導人為核心的四代歷史,第一代是毛澤東,第二代是鄧小平,第三代是江澤民,第四代該是胡錦濤。其實這種劃分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果按中共中央的最主要領導人在位劃分,應該是六代︰第一代毛澤東,第二代華國峰,第三代胡耀邦,第四代趙紫陽,第五代江澤民,第六代胡錦濤,根本不存在一個所謂的鄧小平時代。如果按政策來分,可能只有兩代,毛澤東為一代,鄧小平為一代,江澤民、胡錦濤都只是鄧小平政策的延續。但是歷史學家把歷史劃成了四代,也就只好跟隨大流。本文比較中國這四代領導人的第一次國內出訪。
既然涉及第一次國內出訪,就必須有確切的改朝換代時間。沒有改朝換代的時間,也就沒有「第一次」。何時是毛澤東時代的結束?什麼時候是又鄧小平時代的開始?鄧小平時代何時結束?什麼時候又是江澤民時代的開始?江澤民時代何時結束?什麼時候才是胡錦濤時代的開始?歷史學家並沒有給出回答。
本文所寫的四位中共領導人的第一次國內出訪,是毛澤東1952年視察黃河,鄧小平1980年視察長江及三峽地區,江澤民1989年視察長江及三峽地區,胡錦濤2003年訪問河北西柏坡。令人十分驚奇的是,中共四代領導人的第一次國內出訪都和水庫大壩工程有關。
一、毛澤東問︰「黃河漲上天怎麼辦」?
1949年毛澤東入主紫禁城後,三年多沒有出北京城。1952年10月最後的幾天,毛澤東在楊尚昆(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羅瑞卿(公安部部長)、滕代遠(鐵道部部長)、黃敬(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等人陪同,乘專列南下徐州,然後溯河而上,經蘭考、開封、鄭州、新鄉等地,對黃河下游地區進行了考察。這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國內出訪。
在視察黃河的過程中,毛澤東聽取了當時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雲的匯報。毛澤東問王化云:「黃河漲上天怎麼辦?」王化雲提出了在黃河流域建設40多座大壩,用來控制黃河洪水的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第一要建造的就是黃河三門峽大壩。王化雲的建議,正中毛澤東的下懷。在離開開封北上的時候,毛澤東對前來送行的王化雲說:「你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在接到毛澤東的聖旨之後,王化雲就制定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這個報告草案親自呈送毛澤東,經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修改成為一篇「翻江倒海」的文章。1955年,這個規劃被列入全國人大的會議議程,1957年全國人大批准了建設黃河三門峽大壩的議案。至於黃河三門峽大壩的命運,在這裡就不再多述。
現在批評黃河三門峽大壩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指出,毛澤東的「黃河漲上天怎麼辦?」的命題是錯誤的。第一,黃河絕對不可能漲上天。第二,如果黃河漲上天,王化雲提出的40多座大壩,也將無能為力。
當年河南省科委副主任杜省吾曾說過︰「黃河本無事,庸人自憂之」。杜省吾當然不敢說毛澤東是庸人,而是說王化雲和他領導下的黃委會是庸人。清華大學水利系的黃萬里教授則認為,把黃河當作「害河」來治理,是最大的錯誤。但是,他們的意見一直未被中央決策層所接受。
其實,毛澤東建造黃河三門峽大壩的最主要目的,不在什麼防洪,而在發電。什麼是共產主義?蘇維埃加電氣化就是共產主義。計劃的黃河三門峽大壩的發電能力,超過1949年全中國的發電能力。毛澤東一直想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強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156個項目,絕大多數項目是涉及軍事能力的重工業,很多項目佈置在黃河三門峽大壩周圍地區,希望能夠得到三門峽大壩的強大電力的支持。當毛澤東得知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失敗、三門峽大壩的發電機組被迫拆除、換功率小的發電機組的消息之後,氣得他大罵,說要把大壩給炸了。從此之後,毛澤東不再提起︰「黃河漲上天怎麼辦」這個問題了。
二、鄧小平問︰「建了大壩以後水就變冷了,下游地區的水稻和棉花都不長了,魚也少了。有沒有這回事?」
1980年6月底,鄧小平在女兒等的陪同下,經西安、成都,回四川老家省親。7月11日從重慶朝天門碼頭登上「東方紅32號」輪船,沿水陸出川,陪同的有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東、長江流域辦公室副主任魏廷錚、宜昌地委書記馬傑、葛洲壩工程局局長廉榮祿等。
文化大革命中,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和水利部向毛澤東提出建設三峽工程,但被毛澤東拒絕。毛澤東去世之後,華國峰提出要搞四個現代化,提出要建設十個大慶、十個鞍鋼的宏大計劃。此時,湖北省和水利部又將三峽工程提出來,使用的還是1958年的三個方案,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200米,195米和190米。當時四川省堅決反對三峽工程的建設。華國峰下台後,鄧小平重新回到權力中心。鄧小平此次出訪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親自到長江三峽地區去看一看,為三峽工程決策拍板做個「調查研究」。據說鄧小平此次是有備而來,就是說帶著問題來的。那麼鄧小平帶著什麼問題來的呢?在輪船上,鄧小平主要聽取了魏廷錚三峽工程的匯報。
鄧小平問魏廷錚︰「反對建三峽大壩的人有一條很重要的理由,說是建了大壩以後水就變冷了,下游地區的水稻和棉花都不長了,魚也少了。有沒有這回事?」魏廷錚以丹江口大壩工程為例子,說︰「丹江口水庫修起來以後,漢江中下游解除了水患,糧食、棉花連年豐收,漢江的魚產量也沒有減少。」「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鄧小平認為魏廷錚說得有理。
船到武漢之後,鄧小平立即把胡耀邦、趙紫陽、宋平、姚依林等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同志召到他下榻的東湖賓館,開會討論三峽工程。鄧小平說︰「生態發生變化問題,聽起來問題不大。」
和毛澤東的「黃河漲上天怎麼辦」問題一樣,鄧小平的關於三峽大壩的問題,並沒有擊中要害。筆者查找了三峽工程反對派的意見,並沒有人提出,三峽建壩之後,下游地區的水稻和棉花都不長了問題。但是大壩下洩水溫降低,大壩建造,清水下洩將影響魚類產卵地,影響稀有魚類的生存,如白鰭豚可能會滅絕的問題,是三峽工程反對派多次提及的。鄧小平所問的「魚少了」,可以有兩個理解,一是指長江魚類總產量是否會減少,或者是指長江魚的種類是否會減少。從魏廷錚的回答來和鄧小平的符合來看,是前者,長江魚類總產量是否會減少,而沒有涉及稀有魚類種類減少的問題。所以鄧小平在聽完匯報後,就得出生態發生變化問題,聽起來問題不大的結論。1982年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匯報時對三峽工程表態說︰「我贊成搞低壩方案。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鄧小平為三峽工程開了綠燈。
鄧小平所提問題的幼稚,表現了鄧小平在視察之前的準備,主要是聽人匯報而得到的。長江流域辦公室副主任魏廷錚的回答,更是有意作錯誤引導,丹江口大壩建造之後,在水庫中人口養魚,才使得漢江的總魚產量沒有減少。但是漢江中的自然魚的生長,則受到很大負面影響。
2006年由中國、美國、瑞士、日本、英國、德國六個國家科學家組成的2006年長江淡水豚類考察隊,經過二十五天長程調查後,在長江中沒有找到白鰭豚。科學家認為,長江中的白鰭豚可能已經滅絕。而1980年代初,白鰭豚的種群數量尚有約四百頭。從數量上來說,白鰭豚的滅種,只是少了四百頭白鰭豚,正如鄧小平所說的,生態發生變化,但問題不大,從總量來看,只是少了四百頭。但是這四百頭白鰭豚的消失,是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類物種。三峽大壩的建設,加速了白鰭豚的消失。
同樣,魏廷錚也沒有向鄧小平反映大壩建設之後,會加重大壩上游地區洪水災害的問題。就在鄧小平視察三峽地區後的第三年,1983年丹江口大壩上游的安康縣發生水淹縣城的大洪水。7月31日18時洪水破城進水,20時淹沒全城,有居民逃到四層樓頂上,還是被洪水淹沒。黃萬里先生查詢當地人民,或謂淹死數千人,或謂數萬人,慘絕人倫。
三、江澤民到了三峽就給李鵬打電話
1989年六四事件前,江澤民被八位老人選定為總書記,從上海趕到北京。位置還未坐熱,便於7月21日至24日在水利部部長楊振懷和農業部部長何康的陪同下,匆匆趕往湖北省。7月22日晚江澤民到了宜昌,便給在北京醫院裡「養病」的李鵬打了電話,向他通報了視察的日程。江澤民在湖北視察了三峽壩址,葛洲壩工程,荊江大堤,還專程到長江科學院九萬方三峽水庫模型試驗廳,並做了重要講話。可惜2006年出版的「江澤民文選」中並沒有收錄這篇重要講話。
在考察期間,江澤民和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魏廷錚(原長江流域辦公室)大談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但是江澤民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常識︰長江本是一條十分平和的大河,在西漢之前,鮮有洪水災害的記錄。只是到了明清之後,洪水災害發生的頻率明顯加快,災害程度也加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洪水災害的發展趨勢是︰更加頻率,更加嚴重。如果江澤民能對歷史洪水做一個科學的分析,就會發現,即使這些洪水再現,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不是無能為力就是雪上加霜。
1860年(清咸豐十年)長江洪峰流量(枝城)近11萬秒立米。屏山、豐都、萬縣、雲陽、巫山、巴東、秭歸、宜昌、宜都、公安等城市大水入城,城恆坍塌,人畜漂沒無計。上荊江雖未潰口,但衝開了藕池口,大量洪水湧入洞庭湖,湖南遭災嚴重。1860年的洪水,是長江歷史上最大的洪水。在被洪水淹沒的城市中,屏山、豐都、萬縣、雲陽、巫山、巴東、秭歸在三峽大壩以上,宜昌、宜都、公安在三峽大壩以下。如果說,三峽水庫通過蓄水,能夠減輕下游宜昌、宜都、公安的洪水威脅,那麼水庫壅水,則增加上游屏山、豐都、萬縣、雲陽、巫山、巴東、秭歸的洪水災害。這就是黃萬里先生指出的,三峽水庫沒有防洪功能,只有轉移洪水災害的功能。
1870年(清同治九年),(枝城)洪峰流量又高達11萬秒立米,江漢平源與洞庭湖區一片汪洋,僅兩湖便有50多個州縣被淹沒。這年6月下旬以後,暴雨成災。地處嘉陵江下游之合川縣,「雨如懸繩連三晝夜,6日大水入城,深四丈餘」。重慶磁器口「大雨十天,江上漂流人、物七日之久」。萬縣志云:「6月15日江水汛,16日沒河岸,17日嚙城根,18日沒縣署照牆,19日子夜,大雨徹宵,驟漲平明,縣地陸沉」。鬼城豐都,亦「全城淹沒無存」奉節鮑超閣的牆上至今仍有石刻,令人怵目驚心:「同治九年季夏洪水至此」。雲陽張飛廟前也有石刻:「同治九年」秭歸縣,「江水暴溢,歸州河一帶巨漲,沿江水勢幾有越嶺之虞」。位於三斗坪鎮的黃陵廟,大殿內楠木擎柱頂端,遺留著「同治九年」的洪水痕跡。合川縣、重慶磁器口、萬縣、豐都、奉節、雲陽、秭歸、黃陵廟都在三峽大壩之上,三峽工程的建設只會增加這些地區的洪水災害。
1931年,長江水患殃及川、鄂、湘、贛、皖、蘇、豫、七省,共計205個縣,淹沒農田5000多萬畝,災民達2800多萬,其中淹死者竟達14.5萬人之多。武漢,市區「大船若蛙豐浮水面,小船如蟻漂流四周」,洪水浸泡時間長達四個月。洪水氾濫時,「倖免者或攀樹巔,或騎屋頂,或站高阜,均鵠立水中,延頸待食。不死於水者,皆悉死於饑,竟見有剖人而食者」。1931年洪水災害主要是由長江支流漢江和澧水、沅水的洪水引起的,死亡的14.5萬人,其中漢江堤潰,淹死了八萬多人,澧水決口淹死了三萬多人。既使當年有三峽水庫的話,也無法挽救死於漢江和澧水洪水的人的性命。
1935年,洪水發生之時,致使「荊沙被水圍困,形如島嶼。四鄉人畜漂沒,四捨蕩然,並波及荊、潛、監、沔一帶,為狀之慘,目不忍睹。」。這一年,長江上游並未發生洪水。7月3日至7日在長江支流清江、澧水上游、香溪河(三峽壩址以上)、黃柏河(三峽壩址以下宜昌以上)、沮河(宜昌以下)河源地區發生了歷史記錄上最大的暴雨,暴雨中心和外圍地區包括澧水、清江、三峽部分地區以及漢水中下游地區,其中澧水和漢水的洪水均為歷史最大洪水。三峽工程根本無法控制長江支流澧水和漢水的洪水,也無法控制支流黃柏河和和沮河的洪水。
7月25日江澤民從三峽視察回來,興沖沖地醫院看望李鵬,並對李鵬說,他認為上三峽工程是必要的,並大力讚揚陪同視察的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魏廷錚等人。這些都讓李鵬非常感動,不久便「病癒」出院,重新主持國務院工作。江澤民上任後對三峽地區的出訪和對三峽工程的表態,是對於三峽工程獨有鍾情的李鵬的政治支持,作為政治回報,李鵬和江澤民結成了政治上的聯盟。
四、胡錦濤參觀的是一個假的西柏坡舊址
胡錦濤被鄧小平指定為江澤民的接班人。胡錦濤當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第一次出訪便來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學習考察,重溫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堅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值2003年12月。
西柏坡坐落在位於太行山中的平山縣。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的五位書記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都到達了西柏坡,這裡就成了中共中央駐地。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舉行,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告誡大家,在巨大的勝利面前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十天後,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於3月25日進駐北京。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胡錦濤參觀的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面臨崗南水庫,背依柏坡嶺。在綠樹之間的白色的民房,是中共中央機關大院,建築面積1.644萬平方米。中北部有一山,中設防空洞,五位書記舊居和其他機關用房沿山周圍而建。毛澤東舊居緊靠小山南端。分為前後兩個大院。前院設有警衛室,後院是毛和家屬的住房,以及辦公室和會客室。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舊址在大院西側,原為機關大食堂。
讓共產黨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是騙人的假話。毛澤東一進北京就像當年的皇帝一樣,住進了中南海,後來又讓各地為其建造行宮。其實胡錦濤所參觀的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也是假的,是後來再造的。真正的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早已經被崗南水庫所淹沒。
崗南水庫是1958年大躍進年代中開工建設的一座大型水庫。由於水庫將要淹沒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當時河北省和水利部的幾個負責人認為︰修崗南水庫要淹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誰能擔當得起這個罪名?所以一直沒敢做決策。錢正英是當時最年輕的女副部長,深得毛澤民的器重,她自告奮勇地以個人名義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陳述了建設崗南水庫的好處。錢正英認為,為了保留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而不修崗南水庫,影響不好。毛澤東同意的錢正英提議,將該信批給鄧小平,並說︰中央紀念地點,越少越好。鄧小平給河北省做出批示︰崗南照修。後來在周恩來的干預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異地重建。所以,胡錦濤參觀的是一個假的西柏坡舊址,真的西柏坡舊址早在水庫的庫水之下,在缺氧的環境下,變質、腐爛。
──原載《民主中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