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5日訊】繼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隆重推出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贊許西方式發展之路之後。最近,一篇題為《關於「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辨正》的耀眼文章,堂而皇之地在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首發,接著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再次全文刊發,之後各個網路媒體爭相轉載,引發線民熱論,大有推波助瀾之勢,似乎有意在與《大國崛起》隱含的主題遙相呼應,旨在衝擊那些敵視政改的官場阻力。此篇言辭大膽、潑辣的文章,出自現年47歲、被稱為「胡錦濤文膽」的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之手,不難猜度出有其體制內的強悍驅動力,正孕育著胡溫主導下的政治改革破題在即。
俞可平教授可謂胡溫前沿智囊人物,是政治學、哲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時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並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課題總負責人,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等校教授,曾任聯合國政府創新諮詢專家、美國杜克大學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校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治、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是頗具代表性的官方軟科學專家。
此篇文章出之《民主是個好東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一書的序言。這個書名本是俞教授2005年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說過的一句話。此話一度曾在國內引起紛爭。此次文章又大刺眼球,以此為題,衝擊官方主流媒體,其潛在的意義已不言而喻。俞可平教授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對個別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對一些官員而言的;它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的。」他特別強調,「對於那些以自我利益為重的官員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個好東西,還是一個麻煩東西,甚至是一個壞東西。試想,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官員要通過公民的選舉產生,要得到多數人的擁護與支持;其權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約,他不能為所欲為,還要與老百姓平起平坐、討價還價。單這兩點,很多人就不會喜歡。當然,他不喜歡也不會明說,而會說,民主怎麼不符合國情民情,民主的條件怎麼不成熟,公民的素質怎麼不行;或者說,民主的毛病是如何如何的多,民主會帶來多少多少的危害,等等。因此,民主政治不會自發運轉,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員去推動和實踐。」這是對最近中央黨校「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調查結論中,多數官員漠視政改的有力回擊。
俞可平教授認為:「在人類迄今發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種。也就是說,相對而言,民主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或者如一位著名政治家講的那樣,民主是一種比較不壞的政治制度。政治民主是歷史潮流,不斷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國的必然趨勢。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代價,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眾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政治也是一種政治藝術。推進民主政治,需要精心的制度設計和高超的政治技巧。」為此,他亮出殺手鐧說:「最近胡錦濤主席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
俞教授巧借「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從民主要穩步推進出發,從謀求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合作管理的互動出發,從市場經濟需要公民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從和諧社會離不開動態穩定的策略選擇出發,頗具針對性地逐一表述了他「民主是個好東西」的現實命題。這一對現實制度構成赤裸裸的反證性的言論,能大張旗鼓地在中共主流媒體上叫陣,意義非同小可。這就如同《大國崛起》能夠問鼎央視,宣揚「藍色文明」一樣,當有其深厚的政治背景。
當以「自由選舉」為核心的民主被看做是一種制度工具和「政治方法」時,中共一直擔心它會對國家崛起帶來負面作用。民主,本源自希臘人追求平等的理念,到美國式的制度確立,已經把它推向了頂端。民主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被視為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成為全球大眾文化認同和政治制度的安排。而民主文化歷經艱難,走到今天之時,不僅西方發達國家完成了其向現代化的轉移,建立了現代民主,不少原本落後的國家也在無法回避的「現代化」進程中,將作為文化舶來品的民主移植到了自己的社會土壤裏。20世紀後期隨著全斗煥、皮諾切特的受審,米洛舍維奇的倒臺,薩達姆政權的搖搖欲墜,民主已經召喚起世界性的熱情。自80年代以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非洲博茨瓦納,已成為不同文化中移植民主成功的典範。而韓國在獨裁軍人政府的朴正熙及全斗煥時代,經濟取得了迅猛發展的同時,其獨裁道路也為自己挖掘好了墳墓,於是樸正熙被暗殺,全斗煥下臺以謝國人。臺灣也是這樣,蔣氏獨裁統治也發展了經濟,政治上卻走向了困局。但蔣經國、特別是李登輝積極了很多,主動出牌,推動變革,到阿扁所代表的政權時,一樣驗證了中華文化會接納民主制度。甚至連阿富汗那樣的落後國家,都贏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自由大選。而蘇東波系列變革的藍本,更是最好的「紅色記憶」為藍色文明吞沒的現實解讀。人類社會發展史,已經從方方面面一再證實:中國沒有理由再拒絕民主。民主不僅「是個好東西」,而且的確是不得不實行的「東西」。
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鄧、江時代以「經濟決定論」為其執政發展的基礎,崇向哈貝馬斯的加強政府作用,以犧牲公平來換取效率。那種一方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民主加以拒絕,一方面又對他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採取「拿來主義」所形成的「鄧小平理論」及其實踐,已經造成了中國社會發展嚴重不公,官民對抗,貧富懸殊,腐敗叢生、民怨載道,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社會治安等問題越陷越深,積重難返。以犧牲民主獲取經濟發展的道路,已經被無情的現實所否定。於是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目標,要糾正20多年來只重經濟發展,片面追求GDP,無視社會公正的政策取向。
胡錦濤面對江澤民傳承下來的是一個社會日益腐敗,貧富兩極分化,官民矛盾尖銳的現實,已逐步認識到西方發達國家是在有效的民主制度保障下,使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更多地呈現「非對抗性」和「力量對比相對均衡」的。因而當今的中共決策層的智囊們才會呼籲,中國需要的不僅是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更需要西方政治制度的監督與協調機制,以實現社會和諧與平衡發展。但前提是還要戴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面具。
一個好的制度,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會為解決問題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在西方國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好制度,就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私有化。在政治安排上,他們喜歡給每個人一張選票,這是對每個個人權利與個人價值的確認。世界上都知道美國是發展這種制度最成功的典範。但美國的成功不是靠「豪言壯語」的吹牛,靠人與人的明爭暗鬥;而是靠那種頗具吸引力的崇尚自由、實驗與批判的個性化人文精神策動的。美國的這種精神資源不管被理解為「腐朽資本主義」的也好,或是「文化帝國主義」也罷,但總要尊重一個現實,象中國內戰時代崇尚「新生活」的青年湧向「革命聖地延安」一樣,今天全球各國的青年都不惜代價地移民美國去冒險和「淘金」,世界各國已有50多萬溜學生集中美國,其中相當多的優秀人材一生都踏向了「不歸路」。當今世界各大洲幾乎無一國家的內閣中沒有受過美國式教育的精英。在當今這個後對抗時代,美國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約占世界市場的3/4。美國的通俗音樂流行於四面八方,全球電腦網路與文化交流基本上也是「美國化」的。由此可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精神上「打倒美帝國主義」。這應該是要承認的現實。
美國在使用高科技圓動工具創造財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其國家的自由意志,越來越趨向成熟,從而也在政治上建立起適應自由經濟發展和相對公平分配財富的民主制衡制度。美國的強大,不僅在於它首屈一指的經濟地位和無與匹敵的軍事力量,還在於它有一個能夠尊重和接納反對派的強大政府,能夠通過廣泛地民主辯論與求證,把最優秀的意見集中在政策運用的支點上,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和維護公民利益與國家的發展。美國式的民主政治,對世界各國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示範作用,儘管這種制度仍有不少弊端,但比較之下,世界多數國家都開始考慮應強調用成文憲法和法律體系來有效約束政府的行政行為。美國民主制度的成功,也許是由於美國歷史沒有經過封建意識的長期統治和中世紀黑暗陰影的籠罩。應該說美國海納百川的四方移民,構成了民主社會的先決條件,而「強調個人價值」,竟成為了美國得以不斷創新的國家精神。
中國要崛起,最需要的其實不僅是美國符合資本擴張發展趨勢,順應全球自由貿易和以企業為中心的經濟制度模式,更需要的應該是民主制度的精髓──連一貫強調「團隊精神」的日本,都開始更大程度地尊崇「個人價值」的美國精神。
要真正解讀「民主是個好東西」的這個命題,美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轉自《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