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古陶片 訊塘埔文化遺址出土
【大紀元1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四日電)台北市文化局委託考古學家劉益昌在大龍峒六藝廣場考古探坑試掘,在兩米深的地底意外發現距今四千五百年的陶片,研判為新石器時代的「訊塘埔文化遺址」。劉益昌今天表示,這是人類在台灣土地演化的文化遺址,意義非凡。
劉益昌等人在六藝廣場、原蘭州派出所廁所旁掘出個水池,挖至地下兩米,發現史前陶片,再往下深掘至地下三米六,出現六千年前的台北湖底堆積,由文化層判斷包括清代、日據時期與新石器時代,可能是近代整地填覆造成。
劉益昌上午興奮地展示出土的炊煮器「陶罐」、石槌及清朝的青花瓷。他說,經過碳十四檢測,及陶質與型質來看,文化層相似於「訊塘埔文化」。
台北市文化局委託考古學家劉益昌在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探坑,初步發現疑似四千五百年前的陶片,劉益昌判斷是古時候的陶罐。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
他表示,器物的出土量不多,但從陶片的沙子及石頭的成分研判應是來自大屯山、芝山岩,直線距離四公里,人類划船就到了。由考古推測,當時除了有農業活動,還有買賣交易,包括玉器以物易物。
劉益昌指出,與蘭州派山所同時擁有相同文化層的還包括植物園、圓山與芝山岩遺址,目前台北已有六個遺址。六千年前福建人航海到淡水河口,定居於台北湖岸的圓山、芝山岩遺址,人類演化至四千五百年前為「訊塘埔人」,成為道地、本土的台灣人。
他說,在台北、高雄、台南等地都有發現「訊塘埔文化」。由於台北湖地面逐漸填積,人類也逐漸向外移動,菲律賓北部也發現屬「訊塘埔文化」的遺跡。
由於地點緊鄰台北市大龍國小將改建的停車場,依文資法規定,營建工程與開發行為必須停止,台北市政府上午舉行跨局處改建協調會議,文化局人員會中建議暫停改建,全區遺址範圍進行確定,並另覓地建停車場。此外,下午緊急將挖掘地回填,以免發生危險。
台北市文化局委託考古學家劉益昌在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探坑試掘,初步發現疑似四千五百年前的陶片,文化局四日前往會勘。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
即將接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立委李永萍上午也到場,她表示有信心推動「恢復大稻埕的古城風貌」,實現郝龍斌競選時提出的政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