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報導)國際知名的阿里山觀光產業,由於過去一直沒有形成機制,而使阿里山無法突破瓶頸。因此陳明文縣長極力爭取中央協助開發鄒族原住民自有特色產業,讓遊客上阿里山觀光賞玩之餘,順便能帶回在地的紀念品,為原住民開創商機。
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相傳早在幾千年前便已遷徙至玉山西南方一帶,有「北鄒」之稱(高雄縣三民鄉卡那布那布族、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稱為「南鄒」),日據前共有達邦、特富野、伊姆諸、魯富都等四大社,後來伊姆諸併入達邦社,魯富都部份遷居特富野社(部份移至南投縣信義鄉的羅娜、久美一帶與布農族混居),目前僅存達那與特富野2社,總人口數約7千多人。
一首阿里山歌謠傳誦了半世紀,成為觀光客所嚮往的目的,阿里山名號也響徹了國內外,可是鄒族原住民特有產業的發展,仍然沒有打開。所以擬具「鄒族的傳統與再造」計畫,以爭取建立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的特有產業。
陳明文率同縣府觀光局長洪躍福、原民課長黃本富等相關主管和縣議員汪志敏等,北上拜訪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提出附有鄒族傳統服飾及文物照片等企劃書,建請正推展「探索台灣青」尋找屬於台灣自己「顏色」、期能進一步開發出時尚與創意產業契機的文化總會,透過專業能力協助鄒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陳明文指出,鄒族原住民擁有許多特色文化,除了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包括戰祭、小米祭等)、傳統建築(庫巴、祭屋、涼亭等)、音樂(包括單音性歌謠與和音唱法的祭歌)及衣飾(除獸皮衣外,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帶羽飾帽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為主要裝扮)之外,還有幾已失傳的製陶技術等。
但目前鄒族原住民面臨勞動力空間被壓縮、土地資源及傳統文化流失等問題,尤其廣大遊客上阿里山只尋找「美如水的姑娘」,帶回家的伴手禮,也幾乎和市場商品一樣,並無特別的紀念性價值,亦即幾乎看不到代表阿里山的鄒族原住民特有產業,令人不勝噓唏。
陳明文說,阿里山鄒族具得天獨厚的自然及人文資源,應發展屬於自己在地的特色觀光及自發性產業,尤其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成立,投注更多行政資源,將可推廣部落觀光及生態旅遊、甚至成為吸引中國遊客來台觀光的新賣點。
曾於文建會主委任內帶領聯合國世界文教科組織專家上阿里山考察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陳郁秀,十分認同陳明文縣長開創阿里山鄉鄒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努力方向,並表示文化總會經過一年來的探索發現,台灣青不但代表台灣本色、更代表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積極表達自己,就是台灣的希望。◇(//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