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書序書摘

《究竟真實》道

可道 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意即「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可道」就是指可以用言語表述(言語和語言的含義不同)。

在文言中,「道」本來就有「說」的意思。「非常道」,這裡的「常」本來應該是「恆」,但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恆」字而改成「常」。

「道」是萬物的根源

「名」是人的理解能力

「名,可名,非常名」,意即「名」,可以用名稱界定的,就不是恆久的「名」。

和上句同樣用「常」,一個翻譯為「永恆」,另一個卻翻譯成「恆久」,是因為只有「道」是真正的永恆,「名」只能說是恆久的,它和「道」不屬於同一個層次。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有很深的含義在內。「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基礎,它是本體,無法用言語表述;而「名」指的則是人的理解能力,沒有人類就沒有「名」。能夠說一句話、製造一個概念,是因為有人可以理解。

人類出現之前,說某樣東西是恐龍、熊貓或老虎,根本毫無意義,牠就是個生物,可以按照自然規律、食物鏈維持平衡就好了,無所謂名不名。只因為人有理解能力,「名」才有出現的必要。

「名」衍生了萬物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即名稱未定之前,那是萬物的起源;名稱已定之後,那是萬物的母體。

「無名,萬物之始」這句話在很多版本裡都是「無名,天地之始」,因為它們都採用王弼的版本;我以「萬物」取代「天地」,則是根據帛書甲本、乙本(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之《老子》帛書甲、乙版本,以下同),並參考王弼的注。

王弼的原文雖然寫「無名,天地之始」,但在注中則說:「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他提到「萬物之始」,而沒有提到「天地」,是因為假如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會產生下列問題:「名」之「無」、「有」為什麼會造成「天地」、「萬物」兩個層次?天地與萬物又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很難解釋。所以我決定根據帛書這最老的版本,不談「天地」,只談「萬物」。其實萬物就包括天地,存在的東西都叫萬物。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裡的「始」是起源,「母」是母體。「有名」,萬物就跟著出現,有如母子關係。母子在邏輯上是不能分開的,譬如稱呼一位女性為母親,表示她一定有子女。所以「有名是萬物之母」,表示「名」與「萬物」是同時出現的母子關係。

無欲可瞭解起源的奧妙

有欲可看出母體的範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意即總是在消解欲望時,才可以看出起源的奧妙。沒有任何欲望,沒有任何主觀成見,才能是什麼就看到什麼,才能瞭解起源的奧妙。這句是針對「萬物之始」說的。

「常有欲,以觀其徼」,意即總是在保存欲望時,才可以看出母體的廣大。「徼」指的是母體廣大的範圍,母體可以生生不息,衍生萬物。要「有欲」才能看到「有名」造成的萬物到底有多廣大。這句是針對「萬物之母」說的。

人在「無欲」時可以契合「無名」之境,進而觀照起源的奧妙。有「無名」,就要有「無欲」;「無名」就是沒有人的認識作用,「無欲」就是沒有意志的欲望作用。人在「有欲」時就配合「有名」,「有名」就會「有欲」,進而想正確認識「名」。

配合「有名」狀態的則是母體的廣大無邊;「徼」,即明白、開顯、空虛能受、歸趨之處、所及邊際等等。

舉一個科學的例子。科學家在觀察的時候,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完全不干涉,「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會發現很多奧妙。譬如小獅子很可愛,但是雄獅子一定要把牠咬死,母獅子才願意跟牠走。如果是一般人,一定會拿槍阻止雄獅子咬小獅子,但這樣就干涉了自然法則,而產生混亂。

事實上,雄獅的行為並不會讓獅子絕種,反而可以改良品種,生生不息。這就是自然界本身的循環與平衡。

又比如烏龜上岸產卵,孵化出的小烏龜必須自己回到海中。在這個過程中,90%以上的小烏龜會被其他動物吃掉,雖然殘忍,但若不是如此,海面上將滿是烏龜了。

自然界就是如此奧妙,弱肉強食、食物鏈,表面看來很殘忍、很可怕,但這就是保持生態平衡的方法,也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