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飲食營養

岳美中論黃芪

黃芪是當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補藥,因為它應用最廣泛,所以有的人在臨床上應用得漫無標準,超出了它的應用範圍,不能發揮黃芪本來的長處。現在我根據古代翔實可信的文獻記載,結合臨床實踐,歸納其適應症,非敢雲必當,不過是啟其端緒,願與大家共同商討,因為中醫學術蘊藏實多,極待發掘,提出黃芪的應用問題供參考。

  黃芪的應用:

  (一)治療慢性衰弱症:在張仲景《傷寒論》中從沒有用過黃芪,這一個問題,已很久沒有得到解決。要說仲景不用黃芪?何以《金匱要略》中凡七見,而在《傷寒論》雖屬三陰症,亦絕對不用?這必有它的理由,後來讀鄒澍的《本經疏證》,謂《傷寒論》絕不用黃芪,假如汗出亡陽,一用黃芪,也是「閉門逐賊」。所謂「閉門逐賊』,是以實表說黃芪,亦未能詳盡其理。自後反覆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發現仲景在《傷寒論》則絕不用黃芪,在《金匱要略》則罕用四逆,《金匱要略》治虛寒證,除《嘔吐噦下利病篇》治急遽性嘔吐及下利病兩用四逆湯外,則概不使用。是因為黃芪必須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乾薑,才下嚥則其效立顯呢?到現在還未敢妄下斷語。可是就仲景的用藥趨向上看,可以肯定說,黃芪對於急性衰弱病,絕無像附子那種救亡於頃刻剽悍捷疾的力量,而對衰弱性病則有它一定的療效。

  (二)治衰弱性肌表病:《金匱要略》中用黃芪的七方,除黃芪建中湯治裡虛外,其餘六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烏頭湯,黃芪芍葯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等,皆治肌表水濕之證,且黃芪建中湯主治「虛勞裡急諸不足」,而「虛勞裡急」,小建中湯也有主治之文,則黃芪是主治「諸不足者」,頗為明顯。

又仲景治虛勞方首推薯蕷丸,而方中並無黃芪,足證黃芪非專治裡虛之品。日人吉益東洞《藥征》謂:「黃芪,主治肌表之水也」,可以說他看到了仲景用黃芪的訣竅,但專謂主治肌表之水,我認為尚有一間未達。就《金匱要略》用黃芪論之,黃芪五物湯所治之「血痺」,不一定有水;黃芪建中湯所治之「諸不足」,也不一定有水,而桂枝加黃芪湯所治之黃疸,更不一定有水。可是這三個方雖不必治水,確係治肌表之不足者。再以黃芪治自汗盜汗證之,它能治自汗盜汗是治表虛,絕非治水。鄒澍解釋說,防己茯苓湯中用黃芪「以是知黃芪非止汗者,特能引營衛中氣,營衛中氣行,邪氣遂無以干,則汗自止耳」。

蓋黃芪治肌表衰弱,是從仲景用黃芪諸方歸納出來的。肌表組織之能力恢復,則停水自去,汗出止,水去汗止,是其結果,並非其因,東洞謂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為因,未能說明黃芪真實功用。

觀《神農本草經》黃芪主治大風,《金匱·血痺篇》黃芪五物湯主治外症身體不仁如風痺狀。結合中醫之言風,及風痺之用黃芪,實開後人以黃芪治癱瘓之成法。《千金翼方·中風篇》之大八風湯,主治毒風頑痺,手足不遂,身體偏枯,半身不遂不仁;又三黃湯主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又黃芪酒主治偏枯,黃芪酒主治八風十二痺,皆是黃芪治癱瘓之明證。黃芪之於神經系統疾患之癱瘓麻木、肌肉消削等確有效,且大症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顯。

  (三)治中氣下陷:中氣二字始見於《靈樞·營衛生會篇》及《靈樞·口問篇》,《營衛生會篇》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並咽,而布胸中」,腹腸為脾胃所司,苦洩與鳴,中氣下陷,亦即脾胃之下陷。《素問·太陰陽明篇》曰:「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主,故不用焉。」是水谷之氣生於脾,可稱脾氣,亦即中氣。

常見人因饑飽勞逸過度,以致發生體倦盜汗,言語無力,食少無味,微熱心煩,脈虛大等症。其原因多系脾胃內傷,谷氣不勝,中氣虛餒,體力為之不足。後人解谷氣為五穀之精氣,通會於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李東垣作《脾胃論》,以治當時現實常見病症,甚有功於世。其中創製之補中益氣湯,能補中氣,亦即是能補脾胃之氣,通會肌腠之元真,以之治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之疾患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每有顯效。但補中益氣湯之補脾胃的虛餒,乃方中參術的職事,黃芪是負鼓蕩谷氣以充肌表力量之職責者,東垣謂內傷者,上焦陽氣下陷為虛熱,非黃芪不可。然則補中益氣湯之應用黃芪,仍未出仲景用黃芪之範疇,不過在視於方劑的組織法度與配伍品味如何,而隨時發揮其振起肌表衰弱的能力罷了。

有的人提出治虛損膀胱有熱尿血不止者,於蒲黃丸中,用黃芪固下焦之衛,認為這樣地黃麥冬始得合而奏清熱之功,並借其升陽以達表,而水府之熱,遂以投清熱而除,這是善於組織與配伍的,後人於補中益氣湯中加知母、黃柏,以治清陽下陷之尿血;加赤石脂,以治氣虛之慢性脫肛,加龍骨、牡蠣、茜草,海螵蛸,以治脾氣下陷之帶濁症,都有效驗。中氣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墜感,在勞作時更顯,且同時表現呼吸短促,這時投以補中益氣湯或張錫純之升陷湯(是根據東垣補中益氣湯所製出的,方為黃芪、升麻、柴胡、桔梗、山萸肉、黨參等)頗有捷效。

  (四)治癰疽久敗瘡:《神農本草經》載:「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張壽頤曰:「黃芪為固表主藥,甘溫之性,專走肌肉皮膚……張隱庵謂癰疽日久,正氣衰微,故為久敗……潰久元虛,或虛寒之體,可以四君,六君、保元,歸脾等方,隨宜擇用。」此外,有謂黃芪用於腎炎,可以消除尿蛋白,用於消渴症(糖尿病),可調節新陳代謝。

  黃芪的禁忌:陰虛身熱者勿用。表實有熱,積滯痞滿者忌。上焦熱甚,下焦虛寒,及病人多怒,肝氣不和,痘疹血分熱甚者,均忌。朱丹溪說:「黃芪補元氣,肥自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胸滿用陳皮亦可解,在黃芪方劑中佐以陳皮,可免脹滿之弊。

文章來源: 厚樸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