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蝶自營品牌另創一片天
【大紀元1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十日電)力霸、嘉食化因財務問題,聲請重整,波及集團相關企業,相較下,集團內衣蝶百貨近十年營收亮眼。1980年代日系百貨進駐台灣,以全客層、一線品牌齊集等強勢作風威脅台資百貨生存,衣蝶百貨自危機中覓得轉機,自營另類品牌獨創女性專門大店,以全球少見行銷手法,另闢一片天。
1987年(民國76年),台北忠孝東路誕生第一家日式百貨—太平洋SOGO百貨,全客層、現代化的軟硬體,不僅讓本地消費者大開眼界、滿足購物新鮮感受,更為整個台灣百貨商場注入國際化風潮。
接著1992年,北市南京西路上的新光三越南西店開幕,更直接迫使力霸百貨(衣蝶前身)面臨存亡威脅。
衣蝶百貨能成為中國力霸集團旗下少數體質較佳的企業體,與衣蝶百貨力抗日式百貨進駐台灣的過程中,摸索出自營另類品牌策略奏效息息相關;因為衣蝶在百貨市場中與全客層的日式連鎖百貨形成互補關係。
例如日式百貨擁有齊全的一線精品,衣蝶引進國際市場一線品牌之外設計師品牌,以個性化商品補足台灣市場商品豐富性,奠定其在消費者心目中角色。
其次,日式百貨為全客層百貨館,衣蝶百貨鎖定女性開館(台北館),接著開設青年館(S館),定位為固定客層百貨館,客層明確,此作法即使在全球百貨商界,亦屬罕見成功案例。
衣蝶自營另類品牌策略不僅與相鄰的全客層百貨不衝突,進而產生做大商圈效應;例如南西商圈就因新光三越與衣蝶兩館的互補作用出現OL最愛的消費型態,當地駐滿咖啡廳、特色餐館及髮廊,甚至吸引日本觀光客到當地消費,該商圈髮廊是全台北最有名的髮廊區。
其中參與、孕育衣蝶百貨自營品牌策略的行政總監柯愫吟回憶當年窘況時說,新光三越南西店是衣蝶的2倍大,什麼都賣,要比全客層經營,衣蝶不可能是對手,加上新光三越品牌策略奏效,很多品牌若進新光三越、就不進衣蝶,讓衣蝶不得不進行第一次的改裝。
她說,自營品牌策略1991年起步,直到1999年才做出效益,並正式成立「朵拉」公司,自衣蝶獨立出來,負責自營品牌事業,到2001年才有實質獲利;期間經手嘗試的品牌不下50個,橫跨歐、美、日,目前仍有10個受消費者鍾愛的自營品牌。
包含ANNA SUI、Y’s、lilith、PAL’LASPALACE、Plantation、pualce cin、COMPAGNIAITALIANA、iBrand及OFF time等;但是衣蝶做自營品牌,並不是要做代理商,最大目的是要強化館內的品牌強度;代理雖有50%到60%的毛利,但是還要攤提很多成本,通路本身則可抽成20%「實質的獲利」。
她強調,連當時副總經理王曉容、現在的總經理王令楣當年都帶隊到國外挑選品牌,因而讓衣蝶一步一腳印走到現在,成為全台聞名的女性專門店,連ArmaniJeans 都已進駐,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4也學著做女性專門店,衣蝶代理的ANNA SUI並成為全台當紅品牌,並進駐其他百貨業。
相對於中國力霸集團近年財務狀況惡化,甚至有立委質疑涉嫌債留台灣,全民買單;集團旗下衣蝶百貨營運10幾年來反而表現出專業經營的表現,因而使得衣蝶百貨成為中國力霸集團中少見營收佳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