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學問:「小學」釋義
【大紀元9月4日訊】
一、小學
這裡說的「小學」,可不是「小學生」一詞裡面的那個「小學」。這裡所說的「小學」是對古代語言文字學的傳統稱謂,包括音韻學(釋音)、文字學(釋形)、訓詁學(釋義)三種學問。
西漢末劉歆首創「小學」一詞,他繼其父劉向《別錄》所撰皇室密藏書籍目錄《七略-六藝略》中將經類圖書分為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部。之所以稱之為小學,是因為當時的貴族初級學校——小學中,講述文字的六書是主要的學習內容。《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西漢初年,蕭何曾制定以「字」取士的政策,加之焚書坑儒之後古文獻不斷出現,古文經學興盛,都為小學的創立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漢代的小學僅包括文字學的內容。到了隋唐時期,小學的範疇中納入了音韻(《隋書-經籍志》),五代加入書法、書品(《舊唐書-經籍志》),北宋時期首次擴充到訓詁學(《新唐書-藝文志》),還有加入蒙學和禮儀。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將其涵蓋最終定為如今公認的三學。
西漢在劉歆之後,真正奠定了小學學術基礎的是《訓纂》、《方言》的作者揚雄以及《蒼頡訓纂》、《蒼頡故》的作者杜林。此外還有作《凡將篇》的司馬相如、作《急就篇》的史游。漢初成書的《爾雅》是訓詁學開山之作。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標誌著當時小學的最高成就。劉熙所著《釋名》也是一部訓詁學代表著作。
二、訓詁學
訓詁學(「詁」音同「古」)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像。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註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
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蒐集古代詞彙,分類註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三、音韻學
在中文語境中,音韻學往往特指漢語音韻學。音韻學研究語音在某個語言中作用的情況,以及其系統。與語音學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研究的面向大不相同。音韻學,相當於英語的Phonology,是針對某一語言作語音系統的分析。一般來說,目前學界談到漢語音韻學,其內含並不是針對漢語所做的音韻學,而是漢語的歷史語言學。
四、文字學
文字學,語言學的一個部門。以文字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字起源,發展,性質,體系,文字的形,音,義的關係,正字法以及個別文字演變的情況。文字學知識有助於改進和改革文字,為無文字的語言創製文字;對古文字的瞭解有助於歷史科學的研究。漢字歷史悠久,結構複雜,因此文字學在中國特別發達。@(//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