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法不同 營養迥異
同樣的食物因做法不同,其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也會產生差別。例如,煮蛋的消化和營養吸收率為100%,炒蛋為97%,嫩炸為98%,老炸為81.1%,用開水或牛奶沖蛋為92.5%,生吃為30%~50%。可見,煮雞蛋是最佳吃法,但要注意細嚼慢咽。不過,對兒童和老年人來說,還是蒸蛋羹、蛋花湯最適合,因為這兩種做法易使蛋白質分解,容易消化吸收。可見,吃飯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講究科學。
為啥要焯、泡和發酵
焯菠菜、莧菜、冬筍、荷蘭芹和綠菜花等含草酸較多,應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炒,以免草酸同食物中的鈣結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鈣,從而提高鈣的吸收利用率和減少罹患尿路結石的危險。
浸泡發酵大豆、小麥及穀物的外殼中含有很多植酸,易與鈣、鋅結合成不溶性植酸鹽。將大豆用水浸泡,使之發芽,或將麵粉發酵,均可激活植酸分解酶的活性,使植酸分解、失效,從而提高鈣、鋅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率。
瞭解成分合理搭配
就拿熘肝尖這道菜來說,主料用肝,輔料有的用黃瓜,有的用柿子椒。相比之下,用柿子椒做輔料就比用黃瓜做輔料要科學。因為肝臟中富含微量元素鐵和鋅,而柿子椒中的維生素C多於黃瓜,維生素C即可促使肝臟中的三價鐵轉化為二價鐵,利於機體更好地吸收鐵和鋅這兩種營養素。再如豆腐燉魚,魚肉中富含維生素D,豆腐則含鈣豐富。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使豆腐中鈣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另外,主食講究谷、豆混食,這樣能使氨基酸互補,還能促進鈣吸收。 (荀曉霖)
來源: 健康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