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放緩將如何衝擊中國
【大紀元9月29日訊】(亞洲時報 Jephraim P Gundzik撰文)美國經濟在2007年出現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其主要原因不在於聯邦儲備局的緊縮貨幣政策,而是因為房地產業的降溫正在削弱個人消費能力。隨著新樓房供應增長遠大於需求,明年房地產產值預計將加速下跌。
由於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減速,中國明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也有可能拖低至5%。不過,考慮到中國有能力集合各方資源抑制經濟下滑,全球物價指數未必會出現下滑趨勢。
今年上半年,美國GDP按年增長了4.3%,其中個人實質消費支出增長為3.7%,約佔GDP總量的70%。儘管從總體上看GDP和個人消費支出在上半年都呈現出強勢的增幅,可是第二季度對比第一季度卻出現了明顯的落差。這個落差主要是個人消費支出疲軟所致:第一季度個人消費支出的增幅為4.8%,但是第二季度卻下降到2.8%。
撇開去年第四季的颶風卡特裡娜效應不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長對上一次跌破2.7%,已經是 2003年第四季。由於全國失業率下降和實際工資加速增長,所以一般認為緊縮的貨幣政策是導致個人消費支出減少的「元兇」。然而綜觀各個歷史時期,美國官方利率還是處於一個較低的水準,實際利率甚至是負值,這說明貨幣政策其實還是比較寬鬆的。
今年上半年,「核心消費價格通脹率」和「核心個人消費支出通縮率」都有明顯升高,接近3%的水平。換言之,如果貨幣政策太過緊縮,通脹率是應該不會升高的。與通貨膨脹相比,經濟放緩才是使聯邦儲備局更加擔憂的問題。這也表現在:聯邦儲備局在8月和9月的會議上都決定保持利率不變。
既然現行貨幣政策符合目前的經濟形勢,而且很可能一直持續到11月的中期選舉之後,那麼今年第二季度拖累個人消費支出的首要因素,應該是房地產經濟的疲軟。根據美國聯邦住屋企業監管局辦公室的報告顯示,2006年第一季度全美房價按年率計算上漲8.8%,而第二季度僅上漲了4.7%,這是1975年來房價漲幅下降最快的一個季度。房價普遍高出消費能力以及住房的滯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二季度房價的增長,而且還有可能導致2007年房價的收縮。
美國房屋價格指數上一次出現年度下跌,已是在70多年前的事了。據美國商務部統計,今年7月未售的住房數量創下了11年來的新高,而在過去一年來,未售出的住房更增長了20%。商務部的報告還稱,自2005年7月以來房屋銷售量減少了13%。儘管這些資料難免存在採樣誤差和有待修正,但是在過去1年來房屋銷售量急劇下降仍然是一個總體趨勢。有專家認為,商務部的統計資料過於保守。
事實上,房屋滯銷是美國多年來貨幣政策過於寬鬆所產生的結果,而房屋滯銷又會導致房地產市場在進入2007年之後「收縮」。從2001年開始,房價急升帶動了房屋抵押貸款的增長,從而也刺激了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據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統計,從2001到2004年房屋抵押貸款約佔所有房屋抵押貸款的50%。
2005 年,房屋抵押貸款佔所有類別抵押貸款的73%,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更是提高至87%。如果2007年房地產價格出現收縮,那麼房屋抵押貸款和個人消費支出也會同時收縮。即使官方減息,也無力使房地產市場升溫,因為住房空置率太大,房價必須降低才能消化這些庫存。
在經歷了 1998到2001年的平緩期之後,中國從2002到2005年的GDP增長一直保持著將近10%的年增長速度,這段時期亦正值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長的黃金期。GDP的增長加上政府上調2004年經濟產出的資料,使得中國在2005年年底成為了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然而,中國經濟輸出的增長與個人消費的增長並不協調。事實上,自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個人消費增長就遠遠落後於GDP的增長。因此,個人消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逐漸減小,2005年更是跌到 40%的低谷。
較低的工資水準和偏高的失業率,是限制中國個人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據官方統計,從2001到2005年中國工資水平年均增長11%,但這種強勢增長只限於城鎮地區、且登記在案的工人。在農村地區,農村人口雖佔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可是他們的收入增長卻微乎其微,這也是15年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
另外,中國城鎮勞動人口中,有60%是來是農鄉的民工(農民工),他們的工資增長與一般的城鎮工人相比也是相當緩慢。雖然中國政府承認農民工享有平等的權利,可是他們在薪酬和福利方面仍然受到歧視,甚至經常被僱主剋扣和拖欠薪水。據官方統計,自2001年以來中國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的水平。但是這一資料和工資增長的資料都沒有反映出中國的實際情況。
農民工由於普遍無法參與社會保障福利體系,因此也不能進行失業登記。於是,超過一半以上的城鎮勞動力都被排除在失業率的統計之外。如果加上農民工的失業率,那麼中國城鎮勞動人口的失業率,應該還會升高6%到8%。如果再加上農村勞動人口的失業率,中國全國勞動人口的失業率可能還要上升10%至15%。
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不是個人消費支出,而是外需的增長,特別是美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需求的增長。從2001到2005年,中國出口貿易平均增長率為 25%,而2004年和2005年的增幅分別達到35%和28%。2004年,出口增長佔全國GDP增長的2%,而2005年這一比例則上升到4%。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約佔GDP增長的2.5%。
如果將經第三國或香港轉出口的貨品計算在內,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價值約佔中國出口總額的50%。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取決於美國的需求。又因為中國的出口以消費品為主,因此美國對個人消費品的需求帶動了中國的出口經濟。除了刺激出口,外需對中國境內的投資增長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首先,海外需求決定了中國出口製造業領域投資規模的增長速度。其次,外需影響中國硬體設備的投資,包括電廠、港口、公路及鐵路運輸建設等出口製造業所必需的硬體設施。最後,外需還會影響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因為工廠、電站及員工宿舍等都牽涉到房地產的投資。
總而言之,外需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中國65%的國內投資。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強勢增長及其隨之產生的消費品需求,刺激了中國的投資增長。從2001到 2005年,中國投資額年均增長超過了21%,而美國同期的個人消費支出的年均增長率為3%;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約佔中國同期經濟增長的一半。
如果2007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長放緩或收縮,勢將拖累中國的經濟增長。假設中國國內投資增長減少一半,中國的出口可能會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情況。此外,出口業的衰退會導致城鎮失業率特別是農民工失業率的上升,進而威脅社會穩定,減緩國內個人消費增長和經濟發展。
若來年美國經濟衰退,無疑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強烈的衝擊。但是如果中國政府對國內的資源配置利用得當,這種衝擊的影響是可以減輕的。這些有利資源包括總額接近 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及多年積累的國庫收益。中國可以通過國有銀行體系,直接或間接地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當然這對於已經大量入股中國各大銀行的海外投資者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雖然中國經濟離不開美國的消費需求,但是中國經濟可以經受得住美國經濟衰退所帶來的考驗,因為中國擁有豐富的有利資源,而且能夠在國有成分主導的經濟結構中,有效配置這些資源。因此美國經濟放緩不會對國際物價指數帶來太大的變化,特別是油價。即使 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中國對能源和原油的需求仍然是相當巨大的。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經濟衰退和中國國內經濟減速的影響下,中國可能會加快推動國民經濟的轉型,從出口增長型轉變為消費增長型。
作者Jephraim P. Gundzik是市場投資風險分析公司Condor Adviser的總裁。(//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