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培養孩子的道德觀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107
【字號】    
   標籤: tags:

以前的父母最重視孩子的道德觀念,只要「說髒話」、「亂尿尿」、「偷東西」,一定會遭來一頓毒打,我自然也是這樣長大的。

這一代可就幸運多了,教師及父母都強調「愛的教育」,不准罵也不准打,以至於孩子個個爬上天。就以我那最小的女兒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髒話」兒童,真是亂沒道德的,你說有什麼方法,可以既不需毆打孩子,又可建立她的道德觀念?

*觀念交流道

談到孩子的道德觀念,我想到一則故事:有一次我姊姊的女兒,突如其來的講了一句流利的「髒話」,姊姊在震驚之餘,馬上下道旨令說:「以後再說『髒話』,格打勿論。」小咪似乎有點嚇到,馬上噤若寒蟬。

隔了幾天,我和小咪一起玩耍時,電話鈴突然響起,小咪興沖沖的跑去接聽,我問她誰打來的?她居然一個字也不說,當我接了電話之後,才知道是住在「彰化」的表姊打來的。

哈!原來小咪是把「髒話」,類化成「彰化」了,好笑吧!由此可知,孩子對於成人所謂的沒有道德標準,似乎有著不同的定位。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孩子必須具備十足的認知能力後,才有能力在思想和行為上,將成人所公認的倫理道德標準類化成自己的道德觀,一般來說,這個年齡大約需要七歲以上,亦即皮亞傑博士所謂的具體操作期。

道德內化,一般來自於兩個基本動力,一是鼓勵或讚美,亦即一種施與受的關係。舉例來說,當孩子幫弟妹換尿布時,換來的是父母喜悅的笑容,孩子便會建立這種「助人」的道德觀;當孩子陪爺爺奶奶出去去散步時,能獲得左鄰右舍的讚美,自然也可「換取」與爺爺、奶奶共遊是好行為的價值理念。

假如有一天他在路上拾獲了一百元,交給老師之後,不但獲得老師的讚美,同時又得到學校的嘉獎,他自然也可獲得「路不拾遺」的倫理概念。

也就是說,孩子在實踐某些道德標準時,讓他得到滿足與喜悅,進而學會或喜歡遵守這項是非標準。

第二個動力是,讓孩子慢慢地從日常生活,及與人互動的結果中學習而來的「經驗論」。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是非觀來自於父母,既然如此,那麼父母似乎必須先有一套完整、健全的道德觀,否則不管是經驗論也好、增強論也罷!想必都無法給孩子一套有效的道德觀,不是嗎?這也正是培養孩子道德觀之前,你必須學習的。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9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八日電)總統陳水扁今天以午宴款待退休教師志工教育奉獻獎得主與服務四十年資深優良教師時致詞說,教師身教言教有潛移默化效果,是國家社會安定的力量,也是楷模,要有更高的專業與道德標準,他期許教師以剛踏入教育界的熱忱,讓下一代接受最好的教育。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