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6日訊】從1999年至今,北京大學300餘名教授先後在山東日照買房。「日照海濱,教授花園」,日前在北京秋季房展上,來自山東省日照市的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瞄準北京各高校的教師在這樣兜售海景房。一家參展的來自某海濱城市的房地產公司還將於國慶節在北京大學開設班車,免費接送想看房的教師。
據中國青年報9月25日報道,大多數高校老師在被問到收入狀況時諱莫如深,高校教師在外做兼職、或掛職做項目的高校教師非常多,這讓他們有了不菲的灰色收入。在海濱城市日照,目前有近400名北京人在當地的「教授花園」小區買了房,其中有九成為北大教授。
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參與這場論壇的一位法學界的頂尖級專家獲得的報酬高達7000元。據知情人透露,高校的知名專家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來獲得報酬已成為專家「灰色收入」的重要來源。
去年,在有關「經濟學家的良心」的爭論中,有媒體報道:「北京一流經濟學家年收入過百萬元,二流也掙60萬元,這些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是在上市公司中擔任獨立董事,在這個名單中,有仍在高校任教的蕭灼基、衛傑、張維迎、吳曉求等教授。」
中央財經大學的一位法學院教授發現,由於連年來的「考研熱」、「考證熱」,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外語學院的很多教授以名師的身份加入考研政治或英語培訓班的講學,而法學院的一些教授則通過舉辦司法資格考試、法律碩士考試的培訓班獲得大筆收入。這位教授所在的法學院中,有不少教授因此躋身富豪族。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袁名(化名) 說,大學教師這個職業比較有條件在外兼職,因為課時量小,假期週末等空餘時間較多,而學校也沒有明文禁止。 「當教授的『外快』成為工資的兩三倍後,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偏向兼職工作,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反倒成了副業。」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許多高校教授都積極找課題、跑項目、要經費。由於某些項目經費中可以比較自由地支配,許多教師對此忙得不亦樂乎,甚至不願再從事教學。另外,不少理工院系的教師在一些公司裡做兼職工程師,或搞專利發明、開公司推廣技術等,收入也很可觀。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說,「有人十幾年拉項目可以掙到100萬元,每年平均有十萬八萬元的收入。」 他還說,很多教授為了拉項目,不斷地請客吃飯,這在高校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許多教師申請了項目卻廉價包給學生做,「納稅人的錢給白糟蹋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