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地雷運動籲台灣全面禁止使用
【大紀元9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二十二日專電) 全球反地雷專家今天表示,反人員地雷的軍事威力有限,卻會造成本身重大傷害,即使在台海軍事對峙情況下,台灣也應全面禁止使用、儲存地雷。
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七屆「禁止地雷公約締約國會議」今天結束,雖然台灣非締約國,「國際禁止地雷運動(ICBL)」極為關注台灣的反地雷政策與行動,並願意提供資訊與協助,使台灣反地雷符合國際公約的精神與規範。
簡稱為「渥太華公約」的禁止地雷公約全名為:「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及轉移反人員地雷公約」。
ICBL的研究協調員穆瑟專門負責非締約國的反人員地雷議題,對台海兩岸的情況有深入了解。他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毫不掩飾地指出,台灣去年終於完成「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的立法,值得肯定,但缺乏實質意義。
他說,這個條例禁止反人員地雷的製造與貿易,甚至還有刑事罰則,但台灣從1982年起就停止製造反人員地雷,更沒有貿易情況,因此經過長期努力完成的法律,所禁止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務。
另一方面,穆瑟強調,國際紅十字會曾邀請軍事專家分析地雷的軍事威力,得到的共同結論是:地雷從來不是決定戰爭結果的武器,相反的,地雷對友軍、民眾的傷害遠超過對敵軍的威脅。
從二次大戰、韓戰、越戰、非洲國家內戰、一直到伊拉克戰爭,所有戰爭與軍事衝突都顯示,反人員地雷的軍事效果有限,不但不是國防的資產,最後變成最危險、沉重的負擔,廣大被地雷「污染」的地區都成為「無人之地」,幾十年都無法使用。
穆瑟說,台灣軍方基於安全理由,堅決反對禁止使用及儲存地雷,但他很懷疑地雷在台灣國防中的作用。
就以台灣的外島地區而言,台灣外島有兩百個雷區,大約十萬枚地雷,軍方忙於排雷工作,就突顯了這些地雷沒有軍事價值,但對當地居民安全及經濟發展的影響,到現在仍然無法排除。
在泰國、柬埔寨多年從事反地雷工作的穆瑟表示,外人很難想像生活在雷區的恐懼與無力感;而台灣的地雷集中在外島,台灣居民從未感受到地雷威脅,無論政治領袖及民間對反地雷的政治意願不高,更沒有迫切感。
除了外島埋設的地雷外,台灣軍方也儲存反人員地雷,ICBL曾試圖了解台灣現有的地雷數量,但國防部以軍事機密為由拒絕提供。穆瑟說,台灣運用龐大經費與人力進行危險的清除地雷工作,同時拒絕停止使用及儲存地雷,本質上就是矛盾的。
反地雷公約締約國會議共有七百多位國家及國際組織代表與會,台灣唯一與會代表、伊甸基金會專員張心蕙就是以ICBL會員身分出席。
張心蕙指出,積極推動反地雷運動的伊甸基金會將於下個月,公布2006年「地雷監督」台灣區報告,將邀請相關國家駐台灣使節、代表,及國內人士參加,希望能提升台灣反地雷運動意識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