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原住民語言在急診室,各族群此刻僅依靠著呼吸器維持生命跡象!」台灣原住民學學者、部落耆老千辛萬苦編輯出涵括四十種方言的原住民族語言教材,卻遭遇到唯一能講族語的耆老「在教堂等著上天堂,等不到學生…」的落寞景況。
92歲國寶 助編教材
「巴宰族只剩下潘金玉一個人會講巴宰話,編輯教材的四年間,她不斷與我們對話、教我們正確的巴宰話,還自己搭計程車從台中到埔里教了二十幾名種籽老師。今天她已經九十二歲,骨質疏鬆症愈來愈嚴重、進了醫院,子女拒絕再讓我們見她…」。
為了編輯台灣第一套涵括四十種方言的原住民族語言教材,台灣教育部委託政大、邀集國內原住民學或部落耆老擔任委員,期望挽救瀕臨滅絕的台灣原始語言。
11位耆老 來不及傳承
但因為各族群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講母語,編輯委員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四年編輯過程,竟有多達十一名原住民耆老等不及見證出版的那一刻即凋零,臨走前掛念的,還是族語傳承的使命未達。
巴宰族語主編賴貫一昨天激動的表示:「原本我的母語在二十世紀末就要絕跡,因為有了這套教材有機會再延續。巴宰族人過去使用巴宰語和噶哈巫語,但現在巴宰語只剩一個人會講,噶哈巫語也只剩一家三姊妹會講。」
賴貫一說,當初硬著頭皮接下這份艱鉅的工作,三年多來負責編兩種語言、十八階,現在的他不只會說母語,還意外採集到大量一百多年前古巴宰歌謠,準備出書,這是第一次有巴宰族人自己詮釋自己的歌謠。
但是賴貫一最難過的是,千辛萬苦,教材編好了,地方教育局卻說全縣沒有一名巴宰族學童,「唯一能教巴宰話的耆老在教會等上天堂,卻等不到學生啊。」
同樣面臨萎縮危機的鄒族語言主編孔岳中說,南鄒語只剩下五個人會講,他經常拔山涉水奔走部落一下午向耆老求證,只為正確編寫出一句話的語彙。只是,有許多族人的父母不認同自己的族群,政府也無法精確掌握各族群的人口數,同樣面臨教材編好了,卻找不到學生的窘境。
沒有文字 沒有靈魂
孔岳中感慨,沒有文字的民族是悲哀的,因為當一切都消失以後,所有生活過、愛過、歌唱過、哭泣過、歡笑過的故事,再也沒有痕跡,再也沒有人可以瞭解整個民族的記憶。
——————————————————————————–
囊括12族 40種語言 原住民語言教材出版
〔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歷時四年、動員近四百人編輯的「原住民族語言教材」昨天出版,這部教材以國家認定的十二個原住民族,及唯一還保有族語的平埔族─巴宰族人,所使用的共計四十種語言各編成冊,台灣的原住民小朋友從這學期開始,就有「原汁原味」的母語課本可讀。
台灣教育部及原委會委託政大編纂的「原住民族語言教材」已完成三百六十冊,將發放至國中小學做為教材之用。(自由時報記者鹿俊為攝) |
台灣原民會副主委夷將‧拔路兒欣喜表示,原住民從日本時代用日本書上課、國民黨執政用漢人書,好不容易等到今天,原住民才能夠穿著自己的傳統服飾、翻閱耆老們編寫的母語書上課。
夷將‧拔路兒強調,這部教材的出版,可說開啟一百年台灣原住民教育的歷史新頁,四十種即將消逝的族語,透過「羅馬拼音」記錄下來,變成了文字獲得傳承。
「原住民族語言教材」委託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教材文化研究中心」執行,高達三百九十六名編輯委員,包括頭目、牧師、農夫、老師、公務人員等,年紀最大的編輯委員是九十二歲、巴宰族阿嬤潘金玉。
原住民族因為各據山頭,即使同一族群也發展出不同的方言,如阿美語就有五種。這套教材共編了四十種話,每一種教材分為九階,總計三百六十冊。昨天先出版一至三階,已發放至各校。
政大教授林修澈說,教材著重生動活潑,插畫裡族人的頭飾、服飾、生活器物、文化習俗都經過精確考證。
該中心並已建制「族語教室」及「有聲讀本」,由耆老們和小朋友一起錄下四十種話的課本內容,查詢網址為//www.alcd.nccu.edu.tw。
國教司長潘文忠強調,台灣教育部長杜正勝非常重視原住民族鄉土教學,已宣佈即使一所學校只剩一名原住民小朋友,「一對一教學也要開」,台灣教育部今年已增編二千多萬元補助原住民族語師資鐘點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