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文化面面觀─日本文化力底蘊探源(二)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9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特稿)從十二生肖、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和漢字音義的沿用保留,不難一窺日本社會傾心漢唐文化的全貌。其中,日文的筷子、菜刀、演員、夫婿,依舊保留漢字古典用法「箸」、「庖丁」、「俳優」、「良人」,又「蒲團」(棉被或坐墊),名片稱之為「名刺」,居家門宅入口號曰「玄關」。

尤其最值得一提者,現代中文僅保存菜湯、「泡湯」字義的「湯」,日文依舊維持「熱水」的古典原義,如「湯吞」(茶杯)、「湯沸器」(熱水器)、「錢湯」(公共澡堂)。凡此種種,揆諸「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以及「金城湯池」、「固若金湯」等詞彙可見一斑。

此外,除了女性的「看護婦」(護士)、「家政婦」(女佣)之外,又舉凡「辯護士」(律師)、「代議士」(民意代表)、「運轉士」(司機)、「操縱士」(駕駛員)、「宇宙飛行士」(太空人),國家公務員則必冠以「官」,如「官憲」「警察官」、「自衛官」等。各行各業的專職技術人員多稱為「士」,無不隱含尊重之意。

除了至今仍使用漢字搭配模仿漢字偏旁和草書的「片假名」、「平假名」之外,日本現行的中央官廳和地方行政區域畫分,幾乎是中古時代中國官制的翻版。

例如,分布於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的日本全國四十七個都道府縣,含東京(都)、北海(道)大阪和京都(府)以及青森、岩手、宮城、長野、千葉、高知、福岡、沖繩(縣),地方首長官銜稱為知事,就是一例。

中央部會的名稱也不例外。西周和魏晉時期實施的六部、三省制,至今仍為日本保留,例如,現行的文部科學省、財務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外務省等,全是沿襲中國的尚書省、門下省及中書省制度。至於中國本土實施的省縣制,則是源自元代畫分全國為十八行省而來。

另一方面,眾所週知,日本的文化特色及技藝傳承,也深受儒家思想和漢唐文化的影響。技藝必稱「道」,蓋以「術」乃雕蟲小技,必無可觀者。如列為奧運競賽項目的柔道而言,原稱「柔術」,脫胎於中國明代的「捕人之術」。

再進一步舉例而言,書道、茶道、花道、柔道、劍道和各級「師範」(指導師資)之外,還有融合明代大儒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學說,標榜忠君愛國、視死如歸的「武士道」。

日本皇室的年號改元也是遵循中國的傳統,新君踐祚之際無不透過漢學專家的建言提案。

舉例來說,現今的「平成」就是典出『尚書』大禹謨「地平天成」或是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內平外成」。至於剛被「平成」取代的前朝「昭和」,則是同樣語出『書經』(尚書)堯典的「百姓昭明,萬邦協和」。

由於忌諱「名不見經傳」的傳統,甚至日本皇室弄璋弄瓦之餘,新生命的取名也是不容等閒視之。當今日本皇儲德仁的長女敬宮愛子,命名就是取自孟子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或如素雅幽靜、怡人悠然的茶室庭園景色,或似艷麗嬌嬈的和服風情,堪稱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日本文化特色,最為人津津樂道者莫過於精巧細緻渾融圓熟。

如果深入推敲其成功過人之處,首要在於一板一眼的科班正規教育和各行各業的研修訓練(在職進修)。

日本人不僅重視道德和人格教育訓練,甚至說日本將漢文化的意涵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洵不為過。

日本人稱汽車駕訓班為「自動車教習所」,再以人人耳熟能詳的「學校」一詞為例,日本慣稱中小學為「小學校」、「中學校」,就連高中也稱為「高等學校」(簡稱高校)。

至於大專院校,除了非隸屬教育系統管轄,以培育基層或中堅軍警幹部為宗旨,二次大戰之前的「海軍兵學校」、「陸軍士官學校」,以及戰後應運而生的「防衛大學校」、「警察大學校」之外,一般僅稱「大學」,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區別居然深藏學問。

原來,漢字的「校」字,本義為手足縛繫枷鎖藉此施以矯正之意。也因此,按照日本人的思惟觀點,除了講求紀律、校規嚴峻的軍事院校之外,對未成年的各級學生而言,學校不僅是充實新知、學習進修的場所,同時也應該肩負強制教導青少年倫常禮儀、知所進止。

相關新聞
李家同:我們的社會會產生兇殘的文化嗎?
李家同:道德低落,兇殘文化正在形成 (09/23/2000)
李家同:從「人魔」「紅龍」想到華府的冷血殺手
風水理論和流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