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當年啟用前11天… 桃園機場硬被改名中正

人氣: 7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名稱究竟是怎麼來的?有一段今日看來非常荒謬決策過程。據了解,當年蔣家政權突然決定使用「中正」之名前,台灣交通部與民航局的建議案名稱是桃園,交通部長林金生甚至說蔣公勳業維天為大,他日應以南京或中國其他通都大邑興建國際機場命名才相稱。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批定交通部呈報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正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案。

台灣官員調閱相關檔案指出,交通部是在六十年九月奉行政院台(60)交字9270號令,決定籌建「桃園國際機場」,六十四年五月,民航局首度建議更名為「介石機場」,理由為「用資紀念民族救星,時代聖雄故總統蔣公」。文中並且舉出各國機場國家元首命名者,如甘迺迪機場、戴高樂機場等。民航局長毛瀛初並在五月二十一日正式行文行政院長蔣經國重申建議,但行政院並未核覆。

後來國民黨立委呂學儀在同年十月向行政院緊急質詢,建議十月三十一日總統誕辰日易名中正國際機場。直到六十七年三月,民航局再研究,會議中「咸認仍以『桃園國際機場』名稱為宜」。民航局表示:「蓋總統蔣公勳業,可謂維天為大,他日以南京或大陸其他通都大邑興建之國際機場命名,當勝於此。」交通部長林金生引用上述意見和理由函覆立法院長倪文亞,認為不宜易名。

各部會認同桃園機場 遭行政院會推翻

儘管各部會歷經多年反覆討論,認為維持「桃園國際機場」較佳,然而,六十八年二月十五日行政院院會在機場啟用前十一天,卻突然通過交通部提議更名為「中正國際機場」,事前沒有任何資訊與徵兆,致當時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二月十日的新聞標題仍然是「桃園國際機場二十六日通航,二十一日舉行典禮簡單隆重」,足可見證威權時代決策的荒誕。

——————————————————————————–

正名桃園 凝聚在地認同與向心力

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

國際機場代表國家的門面,如何取名?端視這個國家或城市希望彰顯的意義,行之多年的機場名稱為順應需要改名,則是司空見慣之事,只要能夠獲得民意支持,通常更有助於凝聚機場所在地人民的認同度與向心力。

中正機場正式的中文全名應叫做「中正國際航空站」,相較於台灣現有十個航空站,幾乎全以所在地命名,唯獨位在桃園大園鄉的例外,以人名中正名之。

以所在地命名,是各國國際機場的主流,例子不勝枚舉,以人名為名者相對是少數,美國只有六個國際機場如此,但不像台灣在威權時期為了紀念一個獨裁者,而任意將機場改名。

美國不會只以政治人物命名者,例如洛杉磯南方橘郡機場以演員約翰韋恩為名,又如洛杉磯東北方的原貝班克─巴沙迪納─格倫代爾機場,為紀念喜劇泰斗鮑勃霍伯,而在三年前更名。這種命名哲學,反映這個地方的人文價值與思想走向。

從地名希望改成人名的罕例中,今年七月才在南非熱烈討論的約翰尼斯堡國際機場是否改為奧利佛譚波機場,則是希望紀念執政黨非洲民族議會前主席譚波對新民主南非的貢獻,其所崇尚的是對民主、開放、反隔離的追求。

當然,機場更名也有高度政治意涵的,例如美國攻打伊拉克,在取得海珊政權的戰略重地巴格達機場的控制權時,就立刻宣布將原名海珊國際機場更名,做為結束海珊統治的宣傳與號召,就是很典型的方式。

蔣介石在世時,民國六十年他以總統身分核准的國際機場名稱是「桃園國際機場」,之後在蔣經國當總統、孫運璿做閣揆時,才推翻前議改稱「中正國際機場」﹔換個角度,二十八年後的現在恢復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不也可以說是以蔣中正原意「正名」嗎?這正是「此其時也」。

——————————————————————————–

更改作業並不複雜

〔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姚介修/台北報導〕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中正航空站主任魏勝之表示,昨天中正航空站已經緊急清查更名應辦事項,由於影響層面最大的「TPE」航空代號不變,因此中正航空站配合更名作業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是機坪上的招牌、公文、設施及法令規定文字要更改而已,旅客進出最頻繁的航站區,由於建物中僅有「入境」、「出境」、「轉機」等指示牌,並沒有「中正機場」的招牌,幾乎不需花錢。

魏勝之並表示,跟廠商或是航空公司簽訂的合約,僅需要把原來甲方「中正機場」更名為「台灣桃園機場」即可,至於內部往來的公文文字部分,只要修正即可,預估要花費的錢不多。

華航公關處長孫鴻文表示,由於現行航空代號「TPE」不變,實質影響不大。

有航空業者則表示,政府真是「吃飽了撐著」,中文名稱更改,與台灣有業務往來的幾十家航空公司及旅遊業者,文件、招牌、宣傳廣告等都要改,過程很繁瑣,還有地勤代理也要一家家修約,花個幾千萬跑不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