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胃癌由於初期沒有症狀,不易早期治療,因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第五名,台大生醫研究團隊為提高癌前病變的診斷能力,經過多年努力發現,造成胃癌的毒性因子「GroES」,未來經抽血檢查發現呈陽性反應,立即接受胃內視鏡檢查,就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估計,全球胃癌每年發病患者約有八十萬人,好發年齡通常在五十至六十歲,是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由於早期胃癌沒有症狀,一旦被確診,通常已是癌症第三期。因此,台大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教授周綠蘋率領的研發團隊,利用免疫轉漬分析技術,找到人類胃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胃癌的毒性因子「GroES」,準確率約六成五。
周綠蘋表示,人體若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且體內具有「Anti-GroES」抗體,會引起胃部長期發炎,造成上皮細胞的破壞及增生,長期持續發炎,可能導致胃癌,因此,未來只要血液篩檢對「GroES」呈陽性反應,就有可能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即可建議受檢者接受胃內視鏡檢查,一旦發現胃癌,即可早期治療。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指出,台灣約有五成四的成年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其中約一成至一成五會罹患潰瘍,一%會導致胃癌,傳統的幽門螺旋桿菌呼吸測試、抽血雖然可以確定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旋菌,但沒有辦法進一步篩選出罹患胃癌的高風險群。
周綠蘋建議,只要是曾進行過幽門螺旋桿菌呼吸測試,呈現陽性反應的人,未來都應該再做毒性因子「GroES」的篩選。
台大生醫研究團隊強調,這項新技術可以造福病患,並且是領先全球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今年4月、8月的「分子及細胞蛋白體」國際學術期刊。目前正申請美國、日本及台灣專利,希望盡早應用於醫界,未來能夠發展試劑組,只要一滴血液,就能在短時間內判別是否為胃癌的高風險群。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