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國古代名醫錄(下)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17日訊】

十一、秦鳴鶴

  秦鳴鶴,裏籍不詳,生活於西元七世紀,曾與張文仲同為唐高宗侍醫,醫術精湛,針灸技術嫺熟。時高宗苦風眩,頭重目眩不能視,秦氏診查後認為是風氣上逆所致,砭刺頭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則天皇後聞而大怒,說天子頭上,豈可放血?此罪當斬,高宗李治認為醫生診病論疾,不可加罪,且頭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會及腦刻穴,微放血而愈。則天皇後於簾內拜謝,並賜物獎之見(舊唐書。高宗紀下第五,中華書局1955年第一版)。

  十二、宇陀寧瑪。元丹貢布

  宇陀寧瑪。元丹貢布(gYu-thogrNying-maYon-tanmGon-po)西元708年出生於拉薩西郊堆龍。吉納的醫學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甯是藏王松贊干布的御醫,祖父齋傑加戓巴紮是藏王貢日貢贊和芒松芒贊的御醫。相傳宇陀三歲時,從父瓊布多傑學習藏文寫讀、讀經,五歲時隨父受“日露化學”和“藥師佛修習法”等佛教密宗之開許儀軌。宇陀寧瑪。元丹貢布表現非凡的天賦,受到父親的悉心教育培養。

宇陀在青年時期,曾先後兩次去天竺求學,第一次留學歷經四年之久,第二次遊學,往返共一年零八個月,返回吐蕃後,一面醫治病人,一面向門徒傳授醫術。

  三十八歲時,宇陀第三次到天竺各地遊學四年,廣投名醫。特別在名醫美旺(Me-dbyang)尊前,聆聽了《醫六十萬》(gSo- dpyadbum-pa)《醫續晶鑒》(rGyud-gSel-gyiMe-long)《月王藥診補遺》(Somaratsakha-skong)等等,在班欽。旃陀羅比尊前,受了《仙人耳傳》(Drang-srongXyan-brgyud)和《八支論》(Yan-lagbrGyad-pa)等眾多醫學論著。返回吐蕃,行醫授徒,成績卓著。贊普賜予他塔、工、瓊三處封地,並在工布曼隆溝修建寺院,培養醫生,加工藥材,炮製成藥,行醫治病,搜集民間藥方。嗣後,他帶領門徒往內地五臺山朝佛,向僧醫阿爾雅懇求醫道,聽受了《配方寶》(Sbyor-baiphreng-ba)和《內科藏義》(Byang- KhogDon-khrems)等很多的特殊的醫訓教言。

  四十五歲時,宇陀以早期吐蕃醫學為基礎,吸收了漢地、天竺和各方的醫學,歷經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傳千古的醫學巨著《四部醫典》。

  鑒於宇陀。元丹貢布在藏醫學上的傑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稱他為“醫聖”和“藥王”。

  十三、王冰

  王冰,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約生於唐景雲元年(710),卒於貞元二十年(805),裏居籍貫不詳,唐寶應中(762~763)為太僕令,故稱為王太僕。

  王氏少時篤好易老之學,講求攝生,究心于醫學,尤嗜《黃帝內經》,曾“于先生郭于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自天寶九年(750)至寶應元年(762),歷時十二年之久,注成《素問》24卷,合81篇,王氏對運氣學說很有研究,其理論見解記述於補入的七篇大論的注釋中,為後世運氣學說之本。他對辨證論治理論也有所發揮,如治療元陽之虛,主張“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治療真陰之竭,則提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是迄今臨床治則的名言。

  王氏另有《玄珠》一書,宋代己佚。世傳還有《玄珠密語》十卷,《昭明隱旨》三卷、《天元玉冊》三十卷,《元和紀用經》一卷等,皆後人託名之作。

  十四、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及醫學家。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卒於會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因擔任過太子賓客,故稱為劉賓客。

  禹錫自幼體弱多病,經常廷醫服藥。對醫藥頗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恆,遂成良醫。治病用藥,講求實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於將然之先,而以攻治為後”的預防思想,治病善用單方、驗方,並重視收集整理民間醫藥經驗。他曾奉詔參加編撰本草和經方,著有《傳信方》二卷,此書包括他在連州時,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間經驗效方共五十餘首,因每方皆有所據,故以傳從為名。其內容涉及臨床各科,兼載急救內容,用藥具有簡、便、廉之特色。

  十五、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約主于唐貞元十三年(797),卒于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醫理,擅長產科,通曉藥物學,唐大中年間(847~852),他將前人有關經、帶、胎、產及產後諸症的經驗效方及自己臨症驗方共378首,編成《經效產寶》一書,共三卷。

  此外昝氏對攝生、食療也頗有研究。他的食治醫方多具取材容易、價廉效驗之特點,著有《道養方》、《食醫心監》各三卷,今亦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唐代人,生平裏籍未詳,曾編撰《名醫傳》七卷。此書集自三皇至唐代名醫一百二十人傳記,是我國最早之醫學人物傳記專著,後人稱之為《名醫大傳》或《名醫錄》。宋代許慎齋將此書人物增至五代時,名為《歷代名醫探原報本之圖》,是一部有傳、有圖、有贊的醫家史傳,惜原書早已亡佚,其部分內容散見於宋代《歷代名醫蒙求》之中。

  十七、李珣

  李珣,字德潤,五代時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於九、十世紀。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隋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人稱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為長兄。其妹李舜絃為蜀主王衍昭儀。其弟李玹,字延儀,人稱李四郎,喜遊歷,好攝生,尤以煉製丹藥為趣,傾家之產不計,以鬻香藥為業,曾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對藥學頗有研究,他曾遊歷嶺南,飽覽南國風光,認識了許多從海外傳入的藥物。著有《海藥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藥文獻為特點,據現存佚文統計,全書收錄藥物124種,其中96種標注外國產地。如:安息香、訶梨勒出波斯,龍腦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國。此外書中記述了藥物形態、真偽、優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藥法、禁忌、畏惡等。有些條文兼載藥名解釋。書中收載的海桐皮、天竺桂、沒藥等為當時其他本草著作所未載。惜原書至南宋已佚,其內容散見於《政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著作中。

  十八、韓保升

  韓保升五代後蜀(今四川)人,約生活於西元十世紀,生平籍貫史書無載。後蜀主孟昶在位時(934~965),他任翰林學士,曾奉詔主修《本草》。他與諸醫詳察藥品形態,精究藥物功效,以《新修本草》為藍本,參考了多種本草文獻,進行參校、增補、注釋、修訂工作,編成《蜀雹廣英公本草》,簡稱《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圖經》,由孟昶作序,刊行於世。

  《蜀本草》內容較蘇敬的《新修本草》更為詳盡。惜原書己亡佚,其文多為宋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採錄,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

文章來源:山草藥論壇(//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