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剛果大選過後仍無寧日
【大紀元9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 和南非1994年首次不分種族大選一樣引起全球注意,同屬非洲南部發展共同體(SADC)一員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後文簡稱剛果),7月30日舉行46年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共有33人代表不同政黨、反叛團體爭取總統寶座,另有9,700名候選人角逐500席的國會議員。
這次大選,SADC聲稱是平和、透明、公正和自由的,選舉統計於8月20日公布,結果總統候選人中沒有一人贏過半數的選票,10月29日將進行第二輪選舉決勝負。
南非總統姆貝基在非洲大陸的複雜政治環境中向來一言九鼎,他在選前呼籲剛果全民共同攜手合作,確保選舉在和平、冷靜的條件下順利舉行,選出一個民選的政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投入4億6,000萬美元經費,協助剛果舉辦非洲最複雜、斥資最多的一場選舉,而為了防止33位總統候選人與不同交戰派系之間的武裝衝突,聯合國、非洲聯盟、歐盟等組織共同派出全球規模最大的維和部隊進駐,以保障選舉過程平和。
候選人質疑選舉舞弊
出乎意料,剛果大選並未發生外界預期的大規模緊張衝突局勢,不過選後仍有15名總統候選人質疑選舉舞弊,提供剛果選舉各項後勤支援的南非也透過獨立選舉委員會主委邦姆女士(Brigalia Bam)憂心地指出,剛果一些政治人物不像其他國家,他們只把生命押注在自己的政治前途上,因此很難接受選後的民主變遷。
總統候選人之一的臨時政府環境部長伊尼倫加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指控現任總統卡比拉(Joseph Kabila)企圖暗殺他。北部卡坦加省(Katanga)馬伊馬伊(Mai Mai)族出身的伊尼倫加甚至揚言選後將發動武裝叛變,因為卡比拉去年曾匯款1萬2000美元給盧安達民主解放軍(FDLR),要求這支殘暴犯下鄰國盧安達種族屠殺罪名的叛軍,取下伊尼倫加的項上人頭。
要全面瞭解剛果錯綜複雜的政治生態之前,過去的歷史不能不稍微談一下。該國國號於1997年才由薩伊(Zaire)改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英文全名為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DRC)。自1965年莫布杜(Mobutu Sese Seko,外界慣以Mobutu名字稱呼)統治伊始,就鮮有任何形式的民主。
這個非洲中心的大國在1960年6月30日脫離比利時殖民統治,宣布獨立。獨立後的首任總統卡薩夫布(Joseph Kasa-Vubu),1960到1965年任內與當時的總理盧默貝(Patrice Lumumba)力圖維持弱勢的中央政府,但在總統與總理彼此各懷鬼胎的情況下,莫布杜上校接著協助卡薩夫布罷黜了盧默貝。盧默貝本人隨後被卡坦加省分離勢力分子殺害後,卡薩夫布在1964年任命卓姆貝(Moise Tshombe)為新總理、授予莫布杜中將銜。莫布杜自此大權緊緊握在手中,並在1965年11月發動軍事政變,一鼓作氣除掉總統和總理,同時對外宣布自己就是國家元首。
資源豐富卻民不聊生
任內採取中央集權手段的莫布杜在1967年的一場陰謀政變中被迫下放部分權力,1970年的總統選舉中,莫布杜在沒有其它候選人獲准參選的情況下「當選」總統,直到1997年5月由現任總統卡比拉之父勞倫特(Laurent Kabila)繼任,但勞倫特任內,剛果派系武裝衝突不斷,數十年來天然資源遭叛軍、歐美等強權國家剝削利用,早已埋下民主結構脆弱、國家管控能力不佳的負面因子。
國土面積是非洲大陸第三大,擁有全球三分之一鈷礦及10%各類銅、鋅、鑽石、黃金、石油等礦藏的剛果,森林面積更是占非洲大陸森林的一半;如果有效開發剛果的河域系統將可提供全非洲所需的電力。
然而,1998到2003年間的第二次剛果內戰,直接涉入的武裝團體多達20個、參戰非洲國家也有九國,期間共造成380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這是非洲歷史上國家之間最大的一場戰爭。戰亂期間基礎設施破壞殆盡的剛果,在全球統計的177國當中,人類發展指標名列第167名,至今仍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即使7月30日的大選沒有像外界預測的一樣深陷於暴力和抗議之中,但對一個長期處於衝突動盪的國家來說,要求一些領導人與人民推進民主進程,卻是不可承受之重。這麼說,是因為當中已有許多地方反叛組織因弱勢臨時政府而受益,例如,主要位於東部伊圖里地區(Ituri)的叛軍領袖,多年來靠著與跨國企業私下進行的非法鑽石、銅礦交易而得以繼續生存,如果選後選出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他們將喪失手中所有的一切。
強權國家榨取礦藏
南非安全研究中心軍事專家波夏夫(HenriBoshoff)分析剛果選後情勢時指出,雖然許多人預測卡比拉將勝出,但如果沒有一位總統候選人獲得過半數選票,10月29日的第二回合選舉,前二名候選人將被迫與其他政治勢力結盟,這將進一步造成剛果的分裂,最有可能情況是形成「東西對抗陣營」的政治危機,其中,首都金夏沙市民已警告,一旦卡比拉當選並宣誓就任,他們將上街發動暴力示威活動。
任何總統候選人之間的爭鬥和杯葛選舉結果,都讓剛果宛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除了反對勢力利用人民對卡比拉政權不滿的情緒炒作反政府訊息之外,西方跨國企業為了維護本身既得利益,暗中扶持不同交戰派系更是導致剛果選後受到無止盡傷害的一大因素。《非洲商業》雜誌報導指出,美國支持入侵並暗助勞倫特推翻莫布杜政權以來,剛果就受到各強權國家榨取原料資源的慾望而連年征戰,代表強權勢力的跨國企業在剛果開採各類礦產的比例更是空前絕後,僅核子、化學、太空和國防工業所需的鈷礦,每月出口金額就高達600萬美元。
雖然國際人權組織2005年發表的「黃金之害」報告中,點名烏干達叛軍組織民族整合陣線(FNI)和剛果人民軍(FAPC),以及總部設在南非的Anglo-Ashanti黃金集團、瑞典Metalor礦業等跨國企業伸向剛果的黑手,但仍有一些西方跨國公司未被列名。
黑暗之心難擦亮
例如,總部設在加拿大的Barrick黃金集團在剛果西北布尼亞省(Bunia)瓦查鎮與叛軍開採黃金,Barrick人員曾經在烏干達人民防衛軍(UPDF)、盧安達愛國陣線(RPF)的護送下,搭機飛往剛果視察公司的礦產利益。該公司的董事包括前加拿大總理穆爾羅尼(Brian Mulroney)、前美國駐加拿大大使尼斯(Edward Neys)、前美國參議員貝克(Howard Baker)、加拿大參議員伊頓(Trevor Eyton)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律師之一的喬登(Vernon Jordan)。而Barrick的主要夥伴Adstra礦業集團,除了向比利時國際雇傭軍公司在剛果、安哥拉邊境購買鑽石,Adstra共同創辦人布爾(Jean-Ramon Boulle)從1997年4月起,便與卡比拉之父勞倫特領導的「薩伊民主聯盟解放軍」簽定10億美元的鈷、鋅礦的交易合同,在北部卡坦加省也擁有鈷、銅礦的開採特許權。
超過2,500萬的選民7月30日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但對厭倦戰爭的剛果人民來說,剛果從來沒有安全過,人民就像住在蠻荒地帶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律,在這裡,政府是不存在的。不管是卡比拉、貝姆巴、卡夏拉或什麼人當選總統,在彼此相互不服輸、背後都有「靠山」的現實環境下,這場舉世矚目的「民主」大選,選後恐怕還是會一如既往,該上演的戲碼照樣繼續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