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台灣民俗 七月十五慶中元
【大紀元8月9日訊】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稱之為中元節。
『盂蘭盆』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裡受苦的鬼魂,同時舉辦盂蘭盆會,延請一名和尚主持,黃昏後登壇說法,並向台下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道教則認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相傳「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人間受人祭拜,因此道士都在這一天誦經、做法事,並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亦即所謂的「中元普度」 。
台灣許多民眾在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會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各地並有許多傳統的普度活動,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
普度
台灣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普度孤魂野鬼就稱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又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舉行普度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以下圖片來源:中央社)
廟宇誦經,信眾供品豐富,葷素齊全。 |
下圖左:中元祭的各式祭品。這些在中元普渡擺置在供桌上的葷或素可食菜餚,用瓜果雕成花鳥人物或用麵糰雕製成飛禽走獸,頗具可看性。
下圖右:家家戶戶準備祭品祭拜好兄弟。
下圖左:商家燒金紙祭拜好兄弟,企盼年年「好年冬」。
下圖右:一位老太太站在祭拜好兄弟的牲禮前說明中元普渡,小朋友們看得「目瞪口呆」。
下圖左:政治人物參加中元祭。圖為台北芝山岩石頭公廟舉行中元普渡的儀式,台北市長參選人郝龍斌(中)前往祭拜。
下圖右:政府機關也有普渡的習俗。圖為台灣法務部舉行中元普渡活動,由法務部長施茂林(前排右)主祭,各級主管和同仁陪祭。
下圖左:地方機關設案祭典。南投縣長李朝卿率領同仁在縣府大門外設案祭拜。
下圖右:地方機關設案祭典。苗栗縣長劉政鴻帶領執香祭拜。
基隆中元祭
基隆「中元祭」屬於大規模的公普,已成為當地深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基隆中元祭有段很特殊的歷史背景:在清咸豐年間,來自大陸漳、泉兩邑的移民因地域觀念及水源土地爭執問題,經常發生械鬥事件,雙方死傷慘重,經地方人士出面協調,將死者集中埋葬,並建老大公墓撫慰亡靈。為避免族群械鬥,地方人士乃議定在七月十五舉行中元普渡,由當地十一個姓氏輪流主辦。每年七月初一開始,當年主辦姓氏即在宗親會懸掛上主普牌,負責該年的一連串祭祀活動。(以下圖片來源:中央社)
基隆中元祭的迎斗燈遶境遊行,包括花車、藝閣及陣頭隊伍綿延,隊伍中的花車相當炫麗奪目。(中央社/台灣基隆) |
下圖左:基隆中元祭主普李姓宗親會在放水燈遊行時仿古,請人扮報馬仔帶領花車藝閣出場。
下圖右:基隆中元祭,李姓宗親會請來馬兒隊伍,配合仿古儀式–報馬仔演出。
基隆放水燈
「放水燈」儀式是中元節另一項引人注目儀式,目的在於為水路孤魂照路,引領他們上岸共享普渡,才能使水陸兩界的陰客靖安。當天晚上放水燈的隊伍在遊行市區後,在八斗子望海巷施放;放水燈前要先舉行誦經祭拜儀式,然後將水燈放至海面,引火燃燒,水燈隨浪潮飄流,招引水中孤魂,且民間咸信,水燈頭的火要燒旺,要飄得遠,則氏族必興,有鴻運之兆。 該活動由於陣容浩大,每年都吸引許多民眾前往圍觀。(以下圖片來源:中央社)
下圖左:基隆中元祭放水燈儀式,先由道士誦經、燒銀紙、放鞭炮,再繞行各姓氏水燈首,儀式隆重。
下圖右:基隆中元祭,李姓及天官首兩座水燈頭七日以人力抬行全程。
下圖左:放水燈儀式的主普人員將水燈頭及天官首水燈頭奮力送入海中,並燒旺漂遠。
下圖右: 水燈燒旺漂遠。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