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醫山夜話(41) 簡單又實用的天星十二穴

胡乃文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

這裡向您介紹一些簡單又實用的針灸穴道。

《黃帝內經》中記載,說人身上有十二經絡,以應十二個月,有三百六十五節,以應一歲,其實就是說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個。穴道數量在歷代的發展中,慢慢地累積,到明朝的《針灸大成》,就已經記載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個穴道,分佈在十二條「正經」和任、督兩條脈上;每一個經絡上的穴道數量不一,例如膀胱經上最多,有六十七個穴道,心經、心包經最少,各有九個穴道。穴道的數量那麼多,臨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選用?

明朝的一位醫生因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發展了十二個穴道,在《針灸大成》中稱之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十二個穴道都是在「正經」上面,而且都是屬於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絡穴或大關節上的穴道等,臨床應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幾乎這十二個穴道,已經可用以治療全身所有的疾病。《針灸大成》裡面收錄編成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1] 它的總訣是這樣寫的,「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就是說雖然有三百六十個穴之多,不出這十二個穴,只要補瀉的處方正確,就什麼病都能治了。而且還說治病有如神靈,應手即癒,就像用熱水潑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還說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傳授的。因此,針一扎進穴道,連金鎖都可以打開。在這個歌訣裡面還有:古人傳授任何一種技藝都是師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父的,所以歌訣說: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就是說,只能夠教給那些好的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這十二個穴道中,有八個是在腳上的,四個在手上。

三里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只要對針灸有一點概念的,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養,也可用以治病的重要穴道。歌訣裡說「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就是說三里穴的位置,膝眼又叫「犢鼻」,在膝蓋上有兩個相當大的洞,長得有點像牛鼻子,外側的叫「外犢鼻」,內側的叫「內犢鼻」。足三里就在外犢鼻之下三寸,離膝脛骨稜一個拇指寸遠,也就是在兩筋之中。主要功用治「胃中寒」,也可用以治療心腹脹。胃中寒的症狀,例如腸鳴,有「幽幽……」似水走動的聲音,並且腹瀉。《四總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說只要是胃腸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外科方面,可以用治腿腫、膝、胻(脛骨)酸。內科方面,傷寒型的感冒,以及羸瘦、勞損,都是因為慢性病,而腸胃功能已經很差了,變得羸瘦,還有「氣蠱」,氣蠱就是腹部因為消化不良以及水份不能良好地排泄而發生鼓脹的樣子。還有,它還是一個很好的養老用穴道,三十歲以上的人,針灸三里穴眼睛變寬,會看得清楚;因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歲以後,就開始形成所謂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遠,不能看近。常扎這個穴就會變得很好,但是取穴要精確。針入八分或艾灸三壯。依據我自己的經驗,假如經常地針灸這個穴道,不但可以養老,而且假如要走遠路,或要爬山,步行的能力也會比較好得多。還有這麼一句話「若要安,三里常不幹」,就是說三里要經常用艾灸,燒出灸疤來,甚至於讓它經常都是濕淋淋的,讓它常有出膿的現象,可以治療老年性的病,例如血壓高之類的毛病,經常灸它,可獲得很好的血液循環,血壓就不會升得太高。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它在腳的第二指、第三指的中間的這個腳丫子上五分,最主要可用以治療四肢冰冷的現象,可以用治喜愛安靜而不喜歡聲音的「胃經熱像」,長風疹塊的癮疹現象,咽喉痛,呵欠頻數及牙疼。其實頻頻呵欠就是缺氧了,牙疼在中醫的概念上面,認為牙屬於陽明,上牙屬手陽明大腸經,下牙屬足陽明胃經,這裡的牙疼就是上牙疼。另外虛極而不能吃東西,針這個穴立刻就好了。

曲池穴:是在手肘上面的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找尋的方法是:手臂稍微彎曲起來,把手掌對著自己的心臟,手臂上最高的這一條經絡線就稱之為「手陽明大腸經」,在這個經絡上面的手肘彎彎處的穴道就叫做「曲池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說「曲池拱手取」,拱著手找尋;「屈指骨邊求」,在骨頭的邊緣可以找到它;它的作用是「善治肘中痛」,可用以治療肘的疼痛。又能治療「偏風」,也就是中風半身不遂症狀,還有手不能彎曲、不能收回來,表示這個手已經沒有力,神經功能差了,不能拉弓射箭了,因此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說「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要拉弓射箭,必須要用到這條大腸經的肌肉的勁,卻使不上力了。大腸經發生問題時也會「筋緩莫梳頭」,扎曲池穴也有治療的能力,還可以用治「喉痺促欲死」,就是喉頭的血液循環差了,好像不能吸到氣了,又治療發熱、全身性蕁麻疹、癮疹,由這點來看曲池穴還有改善免疫系統的功能。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原氣駐留的穴道,是在身體上的一個非常大的穴道,位置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間這個虎口,虎口開叉的上面一寸。它可以治療「頭疼並面腫」,在《四總穴歌》裡頭,有這麼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顏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療;合谷還可以治療「瘧病熱還寒」,就是瘧疾先熱而後冷的打擺子症狀。也可治齒齟及鼻衄 ,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開言」,牙齒咬得很緊,不能張口說話,可以在此穴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谷跟另一個叫三陰交的穴道,在孕婦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導致流產。在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歡醫學,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婦,把了脈後,希望證實自己的判斷,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或者是雙胞胎,跟他同行的醫師徐文伯說不可以這樣,用針剌合谷及三陰交這個胎就可以順利產出;所以合谷、三陰交在孕婦身上不可以隨便扎針,要非常小心的。

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位於膝蓋的後面,大腿與小腿交會的腿彎彎處,又叫做「膕」的橫紋正中央。可以用來治療腰痛不能站直起來,而且引到背脊樑都沉重不堪,筋也不能夠舒展開來,「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樑,酸痛筋莫展」《四總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法。又可以治療「風痺復無常」,什麼叫風痺呢?痺就是血液不通,古時候把痺病分為三大類叫做風、寒、濕三痺,風痺是會走動的又叫做「行痺」,寒痺是會很痛的所以又叫做「痛痺」,濕痺是重著而不動的所以又叫「著痺」,風痺是於風所引起的血液脈絡的不通,因此叫他做「風痺」或叫做「行痺」,為什麼講「無常」?就是因為它痛不固定一處,到處跑著痛。「膝頭難屈伸」也可用這個穴治療,不能夠彎屈、也不能夠伸展,那麼「針入即安康」,可是必須注意這個穴道不可以使用艾灸,因為它底下有一個很大的血管。

承山穴: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道,在現代醫學稱之為腓腸肌的下方,古人叫做腨,也就是小腿肚,這個地方長得像魚的腹部,所以在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裡頭,就叫它「魚腹」,它位於腨腸分肉間,善於治療腰痛,又可以通大便,用來治療痔疾、大便難,又能治「腳氣並膝腫」。如果肢體的「展轉戰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剌便安」,紮了針就會痊癒了。

太衝穴:足厥陰肝經的俞穴,也是肝經的原穴,在足大趾二指之間的腳丫子直上大約二寸的地方,這個穴道最主要的作用,可用以判斷以及瞭解人的生死,在這個穴下方有一個動脈經過,如果量測發現這兒的血脈不動了,這個人生命就垂危了。這個穴也能醫「驚癇風」,驚癇是什麼呢?就是被驚嚇而發生抽筋、口吐白沫、眼睛向上翻等等這種現象,中醫把突發的病叫做風,所以稱之為「驚癇風」。太沖也可以治療咽喉的毛病以及心臟病,由於肝經主筋,所以它還能治兩足走路不方便。並且還可用以治七種疝氣中的「偏腫墜」現象,也就是從一邊的陰囊或者從大陰唇穿出來,太衝穴就是個很好用的穴道。除了用太衝穴以外,還有一個穴叫做「三角灸」,在肚臍的下方,而左偏墜可以灸右邊,右偏墜可以灸左邊,再加上太衝穴,效果非常的好。另外太沖也可以治療眼目似雲朦,就是眼睛前面朦朦的,好像蓋了個東西似的。它又能夠治療腰痛,而且還「針下有神功」。

崑崙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當中有3個膀胱經的穴道,委中、承山還有崑崙,位置在足外踝的後方與足跟筋的中間,它可以用來治療足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被用來治暴喘滿沖心,也就是突然的發喘,心區滿脹;又可以用來治療舉步行不得,一動就疼得呻吟,如果想要求得安樂,可考慮用崑崙穴治療。崑崙加委中用來治療腰背痛效果非常的確實。

環跳穴:是在膽經的穴道,在臀部腰下頭胯的樞紐上側邊,是一個滿大的穴道,環跳穴上面的肌肉非常的肥厚,要用很長的針才能扎到穴位,有的時候甚至要用到六寸長的針。取穴的方法比較特殊:側臥,底下的腿彎曲,上面的腿伸直。它可以治療「折腰莫能顧」,就是腰像是被折了似的,不能夠彎腰也不能回頭。對風、寒、濕三痺都有效;又可治從胯部連到小腿肚的疼痛;轉身的時候又重又痛,根本就難以忍受的,扎環跳穴也很快就可以好了。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膝的前下方有一條骨叫脛骨,脛骨後面的一條骨,現代醫學叫做「腓骨」而中醫學叫做「輔骨」,輔骨的莖突也就是一個小骨頭,這個小骨頭的前下方,有個洞,就稱之為陽陵泉。《難經》有所謂的「八會穴」,其中有一個叫「筋會」,就是陽陵泉穴,筋就是肌腱或者是比較粗的肌肉束,陽陵泉就主治筋痛。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講,「陽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就是在膝的下方外側一寸的地方,可治「膝腫並麻木,冷痺及偏風」,膝腫、麻木、疼痛,以及叫做偏風的半身不遂、而「舉足不能起」,只要扎針深入六分,極其神妙。凡是扭傷了足踝、膝,或扭傷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會,陽陵泉」來治療。

通裡穴:是心經的絡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門上一寸的位置,此穴可以治療「欲言聲不出」以及懊惱怔忡這一類的心理層面的毛病。假如病人體質實,就有四肢重以及頭、腮、面頰紅的情況;如果病人虛就不能吃東西,暴瘖,突然地啞了,或臉面沒有顏色而且不光澤;都可以使用此穴治療。

列缺穴:是肺經的絡穴,叉交大拇指與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側的撓骨邊緣就是這個穴,可用以治偏頭痛,還可以治療遍身麻痺,痰涎向上湧出,牙齒咬緊的口噤,如果能補瀉得宜,應手就可以好了。《四總穴歌》有「頭項尋列缺」,就是說只要頭部的與頸項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療。

[1] 編者註:《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為馬丹陽所撰。馬丹陽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人儀,字宜甫,又名鈺,扶風(今屬陝西)人。金代道家、針灸家。大定七年(1167年),拋棄巨大家業,皈依重陽君出家,勵行苦節,專務清靜。醫名為道名所淹。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於嘉泰甲子歲(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待續)

(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