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環球好評

吳高興:中產階級不是中國民主化的社會基礎

【大紀元8月31日訊】【題記】此文寫於1994年9月28日,是《中國的民主運動必須與現實的工農運動相結合》一文的最後一段。當時我正與王東海、陳龍德、傅國湧等一起,致力於浙江的民主運動,我深感整個民運有一種脫離工農群眾的傾向,因而寫了該文,提出中國民主制度的社會基礎不是「中產階級」,而是工農大眾,用於朋友內部交流,後被公安當局查抄。目前以工農大眾為主體的維權運動,實際上那時候就已經蓬勃興起了,例如當時聞名全國的就有四川人壽縣農民的抗爭,我的家鄉臨海市更樓鄉有個浦葉村,那裡的農民其時也以反對土地拋荒為理由,為保衛世代耕種的土地作了不屈不饒的抗爭,影響也頗大。不過,那時還沒有「維權」這個名稱,我在文章中稱之為「工農運動」,強調中國的民主運動不能脫離工農大眾的切身利益。

「六四」鎮壓以後,知識精英逐漸被權勢收買,知識界流行著一種紳士風氣,知識分子似乎都以遠離工農大眾為榮,這種不良意識,即使在民運隊伍中也存在。十七年來,民主運動不是走向轟轟烈烈,而是走向冷冷清清,大陸民運志士幾乎成了獨行俠,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不承認,脫離工農大眾是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來,從法律界高智晟、范亞峰、鄭恩寵等一批律師開始,追求自由民主的知識分子不斷地走進了工農大眾,維權運動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民主運動的主體,中國的民主運動有望走出困境。有感於此,我以《中產階級不是中國民主化的社會基礎》為題,將十二年前的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原文抄錄於此,以求拋磚引玉。

民主運動必須與工農運動相結合,還牽涉到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即:中國民主運動的社會基礎,究竟是所謂「中產階級」,還是廣大的工農群眾?從「八九」民運那個時候起,就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中國要實現民主化,就必須造就一個「中產階級」。「中產階級」者,是「中等資產階級」的簡稱,在我國現實社會中,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那些在改革中發跡的富裕大戶,主要指那些「企業家」階層。毫無疑問,「八九」民運以後,尤其是市場經濟的浪潮興起以後,這個「中產階級」是已經形成了,可是,我們卻看不出這個「中產階級」對民運有什麼同情和支持。同情和支持民運的,倒是在不規則的市場經濟中地位相對下降的廣大工農群眾。每一個置身於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中國的「中產階級」,在政治上並不傾向於民主,而傾向於專制,大邱莊的禹作敏及其同夥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國「中產階級」的這種政治態度,是由其特殊的形成史和現實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的。這個階層是在經濟上改革開放中形成的,而鄧小平設計的中國改革的基本特徵,就是政治上加強控制,經濟上不斷放開。這種改革原則上並不觸動既得利益,而僅僅是改變有權階層的利益謀得方式。在中國當代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政治權力對資本的原始積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在市場的誘導下,紛紛地把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當作經濟資源,他們有的憑借權力貪污受賄,有的依靠權力經商致富,有的則利用職權幫助自己的子女和親屬經商致富。這是一批資產階級化的老權貴,他們構成「中產階級」的主體。「中產階級」中還有數量很大的另一批人,這些人雖然出身於平民階層,但由於賄賂了特權階層,利用了不規範的市場,使自己的經營活動獲得成功而成為企業家。當然,企業家中也有不依附權勢,憑自己的經營和技術才能發展起來的,但人數不多,他們往往受到當權者的刁難和勒索,從而在政治上痛恨專制,傾向於民主。

可見,從總體上看,中國的「中產階級」與歐美民主國家的「中產階級」不同:後者是先在經濟上發跡,居於支配地位,再通過建立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取得支配地位;而前者則是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在先,經濟上的支配地位在後。對於中國的「中產階級」來說,在經濟上放開的同時保持政治上的專制,不僅是他們發財致富的原因,而且是他們維護和發展既得利益的必要條件。

不錯,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過程中,「中產階級」確曾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中產階級」是民主制度的社會基礎。這種說法,暗含著把民主區分為「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的不正確觀念。民主作為一種政治文明,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不分階級,也沒有國界。既然如此,民主制度也就無須以「中產階級」作為社會基礎。「民主」,顧名思義,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因此,與其說「中產階級」是民主制度的社會基礎,不如說工農大眾是民主制度的社會基礎。

工農勞苦大眾永遠與專制政體下的特權無緣,而民主制度是要求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社會行為規範。專制制度不可能給工農勞苦大眾帶來任何利益,而民主與法治下的平等,在利益上是永遠向工農大眾傾斜的。工人和農民雖然可以通過攫取權力而成為新的專制獨裁者(典型者如朱元璋),但是,作為整個階層,工農大眾的切身利益,或者說他們的天性,卻是痛恨專制,親近民主。從這一點說,民主運動更有必要與工農運動相結合。

————————–

原載《議報》第265期 //www.chinaeweekly.com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