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服重現中國「文化復興」 惹爭議
【大紀元8月29日訊】 (亞洲時報 Stephen Wong 撰文)上海—如今中國的經濟和生活方式日益與國際社會接軌,但隨著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神州大地上出現了一種恢復中國傳統的新趨勢,有人將其稱之為「文化復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人試圖將360年前一直主導中國社會的漢服帶回新時代。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最大的,其人口佔中國總人口的90%以上。1644年滿洲人入關當權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即強迫中國境內所有漢人改剃滿族髮型、改穿滿族服裝,並強制廢除與漢服相關的禮儀、文化。結果導致延續了3000年的漢服以及漢文化從此銷聲匿跡。在1911年滿清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漢族女子則習慣了穿滿族衣服—旗袍。
從共產黨當政到上世紀70年代末這段時間,時興藍色和灰色的中山裝和深綠色軍裝。此後20年來,隨著對外改革開放,中國的服飾趕上了國際潮流。
就在前幾年,人們只能從功夫和古裝片裏看到漢服。不過如今,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出現在一些尋常百姓家的衣櫥裏。
在南方城市深圳,現年51歲、出身客家的劉荷花兩年來堅持每天穿漢服。不管是在家、還是外出甚至上班,劉女士都穿著寬袖、鬆身、層次分明的漢服,此舉招來很多人的異樣目光。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穿漢服,人們慢慢也見慣不怪了。不少70年代末出生的人對漢服特別青睞,認為身著漢裝令人自豪,雖然在現代生活中,穿著這樣寬鬆、長大的衣服有點不方便、略顯纍贅。
漢服復興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這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積極倡導漢文化的劉女士說:「日本人有和服,朝鮮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傳統服裝。但身為中國第一大民族的漢族,卻沒有自己的傳統服裝。」
21世紀初,中國的經濟迅速增長,中國人開始以自己的文化為榮,中國的其它傳統文化也開始重返現代社會,所謂的「漢服運動」因此應運而生。
這場運動在今年漢人的傳統節日—七夕(農曆7月初7)達到高潮。在很多大城市,包括上海、廣州、青島、寧波和南京,漢服愛好者出現在大街上、公園裏或酒吧裏,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至於「漢服運動」的起源尚不清楚,不過據說中國北部城市河南省會鄭州的一名年輕人在這場運動中起了關鍵作用。普遍認為在國營電力公司工作的王樂天是穿漢服上街第一人。2003年王樂天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後,許多人紛紛效仿。在中國這樣保守的國家裏,標新立異得要拿出一些勇氣來。
2003年,5名漢文化愛好者建立了一個網站(huaxia-han.com),如今該網站已有3萬名會員。另一個同類網站(tianhan.net)於兩年前成立,如今已發展至1萬多名會員。這兩個網站都公開倡導穿漢服。
在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毛先生甚至提議用漢服代替現行博士服,不過中國教育部恐怕不會「苟同」。
有關漢服的討論始於2001年中國在上海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之後。在這次峰會上,與會代表身穿唐裝齊齊亮相。在這之後,唐裝蜚聲海外,並被視為中國的國服。
不過,漢服愛好者不贊成這種說法。他們指出,唐裝並非漢人統治的唐朝(公元前618-907)時期的服裝,不能望文生義。確切地說,唐裝是滿洲人的服裝的一種變體,是300多年前他們滿人強迫漢人改穿的服裝。
絕大多數漢服愛好者都是70年代末出生的白領人士或大學生。上海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包銘新教授說,「這些年輕人是改革開放的得益者,不過他們沒有忘記中國人在過去100年所蒙受的恥辱……他們希望找到一些可以重拾民族尊嚴的東西。」
7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不僅穿漢服。他們還送小孩上私塾接受傳統禮儀和文化教育。今年8月初武漢開辦了一所這樣的學校,招收了45名4—6歲的兒童。學生按規定穿漢服上學,學古文,拜孔子(孔子思想主導中國幾千年,直到20世紀)。此前,上海教育局以非法辦學為由關閉了一家類似的全日制私立學校。
儘管人們對漢服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但對之其實瞭解甚少,甚至鬧出一些笑話。例如,上月,中國北方城市大連一對新人在婚禮上穿漢服,不過新郎的服裝像過去給死人穿的衣服。可見他們根本不懂活人穿的漢服與死人穿的漢服在衣領上有小小區別。
更有甚者,一些人誤以為漢裝是和服或韓服,因而激發了有識之士將漢服帶回現代社會的想法。在深圳一台資公司工作的年輕人陳先生說,當有人盯著自己看時,他就走上前給他們講漢服的歷史和文化。
與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社會運動不同,漢服運動沒有發展到草根階層,因此政府對此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
然而,一些學者警告說,這場漢服運動的背後隱藏著極端民族主義。有關漢服的網站裏的很多帖子都聲稱,漢文化是世界上堪站裏的很多帖子都聲稱,漢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曹教授說,「如果漢文化的倡導者開始排斥其它文化,這樣做是非常有害的。」(//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