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也有過輝煌的時代,只可惜歷代珍貴的刺繡作品,流傳至今的實在大少,記載刺繡’、討論刺繡的書籍更是鳳毛麟角,以致我們對於這項偉大藝術的興起發展,始終無法觀知全貌。儘管如此,刺繡在中國藝術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仍有其光榮的地位,我們可以確定地說,刺繡決不僅是一種「技術」而已;而是與金石、書、畫等,同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藝術。
《鴿子 — 張書旂畫本》緞底 34 x 21 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
《鴿子》 局部 |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要有其獨特的藝術與文化,才能獨立地生存發展,我們歷代的先聖先賢,為我們留下了豐富且寶貴的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能永遠卓然獨立於世界。然而今人多人忽視民族藝術的重要和可貴。其實在歷史上如瓷器、絲織品、刺繡等手工藝產品不只將中華文化的精緻典雅傳播到海外,曾經引起早期西方人的《中國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嚮往,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是功不可沒。
《臥薪嘗膽 — 曾后希畫本》緞底 45×20 cm |
《臥薪嘗膽》局部 |
十七、八世紀,中國刺繡的精巧,典麗與優雅風格,曾引起歐洲建築、美術與畫風的丕變,當時的所謂「東方藝術」’大抵是以中國的瓷畫與絲織、刺繡為代表的,近世西風東漸,物質文明逐漸掩蓋了精神文明,藝術欣賞的要求,已不及實用價值來得迫切,於是刺繡也像我們其他的各種民族藝術一樣,己日趨衰落了。
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是缺乏積極的提倡與計劃的輔導。私立輔仁大學,曾於1965年在家政系開過刺繡課程,由書賢擔任指導,學校的目的是要藉以培養「幽嫻貞靜」的淑女氣質,而非造就刺繡人才為主,為時短暫,無多少成果可言。
然而怎樣維護刺繡的光榮歷史?怎樣使人們對刺繡有加深的認識?唯有使更多國人認識這些民間藝術的美好和可貴,才能珍視及愛護自己的文化,這是有賴於相關單位與刺繡藝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