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3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石山採訪報導)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出現了一個中產階層。政府官員、企業主、公司經理、高級職員、醫生、教師、律師,以及許多知識份子都成為這個階層的一員。中國《新周刊》最近發表的「中國人壓力報告」認為,中國的中產階層所面臨的工作、家庭和心理壓力,遠遠比國外的中產階級更大。
記者石山邀請到山東大學教授孫文廣和原陝西電視臺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的馬曉明,就中國人所面臨的生活和社會壓力進行討論。
記者:請兩位談一下中國的中產階級的壓力。《新周刊》刊登一篇文章叫做「中國壓力報告」。這個提法非常有意思,就是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很快,大家收入也增長很快,但是他們認為中國中產階級,我想他們主要是指白領,城市裡的白領,現在面臨社會、家庭、各方面壓力非常大,不但超過西方國家,也超過所有發展中的國家。
孫教授,您曾經去過台灣、也去過香港,去過很多地方,您怎麼看?
孫文廣:我想中產階級,中國的白領,確實有這個問題,就是他壓力比較大一些。比如說在公司裡任職的,雖然他的薪津上去了,但有些公司並不太穩定,大起大伏很大,那他在這樣單位裡就有些壓力,如果他在公司被解雇了,或是公司倒閉了,他就面臨生活上的困苦。
記者:馬曉明先生,您談談您的看法好嗎?
馬曉明:我是這樣看的,現在人們的收入水平比起20多年前當然要高了許多,人的生活也有程度不等的提高。但是接踵而來的是子女受教育的問題,還有醫療問題,購買住房、購買車等等,相應的增加,這實際上對白領來說,是新增加進來的壓力。
記者:世界各國大概都是這樣的情況,經濟、社會整個變化速度比較快的時候,壓力會變得大一些。在中國這方面也可能比較突出,是不是?孫教授。
孫文廣:是的,這個社會突然地變動,我覺得有這樣一些方面,一個是有一些企業暴發起來,現在有的企業上得很快,但垮得也很快,這都有很多的報導,就是大起大落。他買房買車就貸款,分期付款,他付這個款有很大的債務壓力,房貸壓力還有車貸的壓力。
記者:現在中國也有說法叫房奴、車奴,就是說打工都是為房子打工。
孫文廣:這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他上去的時間並不長,並不像台灣、香港工作相當穩定。
馬曉明:我補充說一點,這是說到現在有許多越來越高的消費,比方說買車買房等等,他有一個什麼因素呢?孫教授他剛才也說了,在自己力不從心的情況下他也要買。社會上有一種比照、攀比,所以這也是銬在自己身上的一條枷鎖。
記者:正常的一個社會體制,好像有很多減壓的機制,包括社會福利、全民教育、心理輔導、心理醫師,在中國是不是比較缺乏這種減壓的機制?
孫文廣:在中國是這樣,壓力來自很多方面,比如剛才提到的房奴、車奴,還有教育也是這樣。
減壓機制在中國確實是少了,因為中產階級也是最近幾年形成的才十多年,過去是沒有。在外地像台灣、香港,他有很多社交活動,這是可以減壓的一種方式。在中國就缺少這種社交的活動。有的包二奶的,反過來更緊張,因為你得給她支出了。
記者:傳統社會裡減壓最終的機制是宗教信仰,這方面可能在中國更缺失。
孫文廣:那是的,把宗教迷信和封建迷信都連繫在一起了,所以真正信宗教的,白領是比較少的。在台灣在香港,很多人都信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台灣信佛教、道教的比較多,精神有一種寄託,在教會裡有些交往。
馬曉明:我說社會上也有原因,自己能不能夠給自己解除一些壓力,我覺得這個很重要。現在在相當一個階層裡,全部都匯入這種巨大的生活競賽和生活比拼中去了。
孫文廣:我有這麼一點看法可能和這個題目有點距離,就是中產階級裡,剛才提到信仰,這個信仰可以緩解壓力。另外要有一個社會的追求,或參與社會的一些有關維權活動的話,這個壓力可能還可以舒解一些。利他主義的追求,壓力相對的會小一些,因他把目標訂在為社會。
記者:除了維權以外,也有很多其他方面,像環保…
馬曉明:慈善、救濟等等都為服務,它有很多內容的。現在這種體制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如何多掙錢,如何改善自己的近況,如何住的房子更好一點,車子買的更高檔一點,孩子送到什麼樣的學校等等。它把人民的注意力引導到這些方面,政府是有責任的。
(據自由亞洲電台錄音整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