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日電)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總主持人顏隆政今天表示,福衛三號今年4月15日升空,早期軌道部署已完成,六顆微衛星中的一顆已升高到800公里任務軌道,整個衛星星系每天約可提供少量大氣和電離層資料,有26個國家研究人員申請使用,預計明年中可完成所有的軌道部署工作。
福衛三號星系計畫是第一期國家太空科技計畫第三個衛星計畫,預計執行5年科學任務計畫。福衛三號星系是第一個使用6顆微衛星建立全球大氣量測網星系觀測系統,主要任務是提供近即時全球大氣、電離層電子密度資料。
衛星所觀測的水氣、溫度及壓力的剖面資料,有助了解特殊天氣如颱風的路徑,並提昇天氣預報的準確度,並使用於全球氣候變遷研究。所觀測的全球電子密度分佈,可以分析磁暴現象,進而發展太空天氣的預報能力,以維護人造衛星系統及通訊。
顏隆政說,衛星發射後經地面操作人員不斷努力克服衛星調校、太陽光過度充電造成電壓過高、GPS資料互相影響等困難與挑戰後,發射後75天,終於在7月19日成功將其中一顆微衛星升高到800公里任務軌道,其餘五顆衛星在500到550公里停駐軌道等待軌道提升。
福衛三號本體由於使用早期商規等級的 5 頻道全球衛星定位接收器 (GPSR),運轉初期對 GPS衛星訊號定位不穩,常發生衛星定位資料污染衛星本體姿態資料情形,操作團隊比平常發費更多時間與工作。
顏隆政指出,福衛三號每天約有 700個大氣層掩星資料、2500個電離層掩星資料。由衛星觀測所反演的大氣及電離層資料,經與其他量測資料及模式比對,結果證實福衛三號資料的正確性及可靠度。
他說,未來明年年中,待所有衛星全數在任務軌道運轉後,每天大氣和電離層資料各有2500筆,探測點可均勻遍及全球。
顏隆政強調,台灣中央氣象局、美國、英國氣象中心均已開始使用福衛三號星系資料進行平行預報測試工作;國內科學團隊亦正進行資料同化,颱風路徑及雨量預報,電離層電子密度及電子含量演算等工作,並持續執行比對分析及後續研究工作。
他表示,歐美亞等各國學者初步應用福衛三號星系資料所得之研究成果,將發表於11月28日到12月1日所舉辦「福衛三號國際科學研討會」。
另外,太空中心和國科會將出資補助在大學內成立「全球定位科學應用研究中心」 (GPS ScientificApplica tion Research Center,GPS-ARC)在某大學內,以擴大、推展福衛三號星系科學資料的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