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五日電)台灣外交部長黃志芳今天表示,面臨中國崛起和全球化變遷,國人應用更正面態度看待外交,如果一直掉在中國打壓、台灣反制的圈圈裡,大家都會覺得沉重;應多開拓積極性議題,讓外交也可以「很陽光」,「不是一天到晚去跟敵人打打殺殺」。
外交部最近舉辦「與外交菁英對談」活動,由黃志芳和學者專家座談,交換外交理念。上周已在台北舉辦一場,預計今天在中南部各辦一場,但受颱風影響延期。黃志芳受訪時說,將整合學者專家意見,擇期再向外界闡述政府的外交新戰略和新思維。
黃志芳表示,台灣目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中國崛起,另一是全球化變遷;台灣要有自己的世界觀,要有立足自己國家利益的看法,必須整合一套二十一世紀的外交新戰略,以因應這兩大挑戰。
他表示,台灣發展自己的世界觀和外交戰略後,再推動外交事務的革新和轉型,目的是希望台灣的外交永續發展,跳脫為反制中國打壓而辦外交。
黃志芳認為,希望大家用更正面態度看待外交,如果一直掉在中國打壓、台灣反制的圈圈裡,大家都會覺得非常沉重;應該多開拓積極性的議題,讓外交也可以是很陽光、溫暖,不是一天到晚去跟敵人打打殺殺,這也需要進一步結合民間的力量。
黃志芳說,有學者表示,現在的外交問題有很多是心理層面的問題。台灣在國際間有很多角度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例如貿易是十六大的大國,GNP全世界第十九名,軍事實力在全球是很強的國家,高科技也是屬一屬二,台灣人口跟聯合國會員國相比,排名在前三十名內。學者認為台灣是很有內涵、有實力的國家,但國人提到國際處境都是唉聲嘆氣、自認是「國際孤兒」。
此外,黃志芳表示,也有學者指出,台灣的外交要配合國家特性,彰顯「人道外交」、「關懷外交」、「愛的外交」,以對照中國的「霸權外交」。
黃志芳表示,台灣跟中國的外交政策作區隔,月初他訪問非洲時,外國媒體問他台灣和中國對非政策有何不同?他回答,中國目的是掌控非洲原材料和石油,以及把非洲當成廉價產品的廣大市場,造成非洲剛起步的民生工業被摧毀和大量失業。這種做法和十八、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侵略非洲有何不同?
他說,台灣對非洲的外交政策,從協助農業技術、醫療、教育、水利、工程,到現在的資訊教育,都著眼於改善非洲邦交國人民生活,台灣在每個邦交國都有口皆碑,是家喻戶曉的名字。
黃志芳舉例說,甘比亞七月上旬舉辦非洲聯盟高峰會,甘國總統送給每位元首一包米,那是台灣農耕隊種出最高品質的米,上面有甘比亞和台灣的國旗,並註明是台、甘合作種出來的優質米。
黃志芳表示,中國崛起是「威脅大於機會」,全球化是「機會大於威脅」。外交部處理WTO杜哈回合談判破裂、政府採購協定、北大西洋鮪魚制裁、京都議定書等都面臨新挑戰。台灣優勢不在於傳統政治外交上和中國面對面競爭,台灣也絕對競爭不過它;但全球化時代,台灣可以發揮很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