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陸新聞

中國崛起新社會階層 產生政經利益需求

【大紀元7月2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五日電)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原有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即工人、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內部逐漸分化,增加民營科技企業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仲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六種「新的社會階層」。

「瞭望新聞周刊」報導,這些不同的階層畫分大部分是經濟層面的意義,並非政治層面的意義。新的社會階層對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他們在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卻與經濟地位不符。

隨著財富積累,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產生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訴求。

報導指出,這批新的社會階層及從業人員人數超過一億五千萬人,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點五,掌握或管理人民幣十兆元左右的資本,使用中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直接或間接地貢獻著中國近三分之一的稅收。

這些新的社會階層特點包括:就職於多種所有制部門,身分變化快,工作地域和領域的流動性很大;大多數人敢於創新,善於經營,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生產經營活動,已「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先富了起來」;價值觀念多元化,既有人信仰共產主義,合法經營、誠實勞動,也有人受極端物質主義浸染,唯利是圖。

報導說,新的社會階層以其掌控的資產、擁有的聰明才智,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做出值得肯定的貢獻,力量不可低估。

首先,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掌握或管理數量龐大的資本,成為中國稅收的重要來源。以浙江、江蘇這類新社會階層人士集中和活躍的地區為例,民營企業上繳的稅收已超過或接近全省的一半。

其次,新社會階層透過自主創業,廣泛吸納社會勞動力,拓展就業管道,有效緩解中國在人口與就業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

中共中央統戰部報告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個體、私營企業平均每年新增近六百萬個就業機會,約占同期城鎮新增就業機會的四分之三。中國七億多名就業者中,非公有制經濟吸納的就業量(含農業勞動力)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若不含農業勞動力,吸納的就業量為一億九千萬人,占中國社會就業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六。

另外,新社會階層中,不少人熱心參與「希望工程」、「光彩事業」等社會公益和扶貧支農事業,推動中國社會進步。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認為,新社會階層的主要利益訴求可歸納為五點:第一,希望黨和政府為非公經濟發展創造更穩定的政策和法律環境;第二,希望降低產業准入門檻,民營經濟也能進入諸如基礎建設、物流和股份銀行等只向國企和外資開放的領域。

第三,希望享受和國企同等的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如獲得銀行信貸等;第四,希望政府轉變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第五,希望透過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人民代表大會等管道進一步參政議政,傳達自己的呼聲。

報導指出,中國政府應認識到,新社會階層的主流利益訴求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合理性,而有效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訴求與關係,正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的一大課題。

中共中央統戰部六局處長許睢寧表示,新社會階層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有責任、有能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承擔更大的責任,做出更大的貢獻。不過,由於這個社會階層尚未成熟、內部良莠不齊,其他社會階層的部分成員對新社會階層的認識和看法較消極。

青連斌指出,新社會階層的形成和發展造成與既有階層的矛盾和衝突,根源在於兩者利益分享的不平等,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政府應強調社會整合,尤其利益分配機制的整合,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並將新社會階層培育成維持社會穩定、促進民主政治的中間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