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9日報導】(中央社巴黎十八日法新電)基因研究指出,五世紀征服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種族隔離系統控制人口佔多數的英國原住民。
調查人員說,經過不到十五代後,英格蘭人中超過半數有入侵者的基因。
倫敦大學學院的生物學家湯瑪斯表示:「幾百年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基因與文化,才開始與英國原住民融合。」
「剛開始只是小幅入侵,後來盎格魯撒克遜精英因為軍事力量與經濟優勢,小孩存活到成年的數目較多,很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勢力。」
他說:「我們認為,他們也避免讓原住民基因進入盎格魯撒克遜族群,藉種族隔離系統內的禁止通婚,讓這個國家在文化與基因上都是日爾曼化。」
「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多數為日耳曼基因,大多講日爾曼語言。」
湯瑪斯認為,這份刊登於「皇家學會公報」上的研究,解釋了歐洲歷史轉折之一的幾個關鍵問題。
盎格魯撒克遜人是現居德國、荷蘭北部與丹麥的日耳曼族裔,於西元四百五十年羅馬帝國衰敗後入侵英國,征服了英格蘭,但無法深入凱爾特民族居住的地帶(現為威爾斯與蘇格蘭),巧合地造成英國人大舉出走到現在的法國不列塔尼。
當時英格蘭的人口約兩百萬左右,盎格魯薩克遜人卻少之又少,入侵後兩百年間,估計最少可能不到一萬人,不過也有人說,當時的盎格魯薩克遜人超過十萬。
人口這麼少的少數民族,如何這麼有力地統治一個國家?怎麼避開英國原住民的同化,制定如今特徵如此明顯的語言、法律、經濟與文化?
湯瑪斯與同僚認為,答案可能是,一個奠定盎格魯薩克遜人當主人、原住民當僕人的「種族隔離政策型社會結構」。
此種說法,可從七世紀末西英格蘭偉塞克斯王國統治者英尼制定的法律中找到證據。
英尼制定了分期繳付「血錢」的規定,如果殺害一個家庭的成員,必須支付血錢,藉此來避免血腥宿仇。
若盎格魯薩克遜人被殺,兇手要付的血錢,比殺害僕人的罰金高二到五倍。
墓地也提供經濟與社會差異的指標。
據信為盎格魯薩克遜男子的遺骸邊,常會找到武器或其他貴重藝術品,但英國原住民的遺體旁,通常沒有武器,也只有一到兩個物品陪葬。
湯瑪斯團隊過去曾比較原住民、現居英格蘭中部的白種人,以及盎格魯撒克遜祖籍地人民的基因池。
他們發現,兩個族群的Y染色體,五到十成明顯不同。
他在最新的研究中,以移民湧入量、不同種族的通婚率,較富有且擁有較多資源的盎格魯薩克遜人在生育方面較有優勢,這些不同的狀況進行電腦模擬,試著解釋種族隔離讓盎格魯薩克遜人繁盛、英國原住民衰敗的原因。
近代種族隔離政策最惡名昭彰的例子,就是南非少數族群白人實施的種族隔離政策。
但作者指出,歷史上還有許多征服者或移居者以避免同化、培養身份、維持政經或軍事優勢,對多數民族實施種族隔離的例子。
九世紀的阿佛烈大帝時期,盎格魯薩克遜人與英國原住民間的法律地位差異,已漸漸消失。
兩世紀後,諾曼人入侵英格蘭,制定自己的種族隔離政策,讓他們的法律地位比原住民高,諾曼男子可迎娶原住民女子,但原住民男子不可迎娶諾曼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