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荒謬的「老人政治」和「年輕社會」
【大紀元7月17日訊】「老人政治」和「年輕社會」其實都是中國制度荒謬的結果。
「老人政治」是人們對中國政府的一種戲稱,你看以前每次開會,那主席台上坐的無不是白髮蒼蒼、皺紋滿臉的老頭老太,現在雖然不見了這種現象,但這是科學的結果,那些老頭老太染了髮,只要翻開他們的履歷就能看出實際年齡的。不過,髮雖然染黑了,那心態難道也會變得年輕起來嗎?如今,哪個中央領導人不是60歲以上的,他們早已步入了老年階段,卻一個個裝嫩,顯得年富力強。比如胡錦濤溫家寶等都在60歲以上。至於基層的,從小科長說起,一般30歲左右都被視為太年輕,而處長大部分是40歲,至於局長那就得到了50歲,而更高的官,年齡就更大了,常常突破了60歲,否則便被視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老人政治」使得國家缺乏活力,日趨保守,暮氣沉沉,同時又限制了年輕人的發展,使得年輕人在這種暮氣沉沉中創新的細胞被扼殺掉,也日趨保守起來。
而「年輕社會」,是我對中國社會的一種稱呼,它是指連招工都要求在20歲左右,退休年齡大幅下降,一個人到了35歲便被視為在職場上失去了競爭力的不正常現象。和所謂的「老齡社會『並不矛盾。其實按照人的生理劃分,而立之年的30歲以後,才是一個人全面成熟的時期,也是一個人社會經驗、知識技能充分發展的良好時期,可是在中國竟然成了老了的象徵。在荒謬性的」年輕社會「之下,如今連退休年齡都大幅度提前了。最近就看到了這麼一個資料:我國平均退休年齡53歲,提前退休衝擊養老制度(見《中新網》7月7日電):
《瞭望》週刊從有關部門瞭解到,大量不規範的「提前退休」造成中國平均退休年齡低至53歲,在中國「未富先老」迅速襲來時,「提前退休」給尚在完善中的社會保障制度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瞭望》週刊文章說,國家權威部門的一份調查曾指出,在中國十座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員中,提前退休的已佔到了近三分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紹光介紹稱,中國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是以個人60歲後領取養老金所設計的。而由於種種形式的「提前退休」,根據國家權威部門統計,中國職工平均退休年齡低至53歲,這使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問題。根據李紹光瞭解的情況,從多支付和少繳費的角度來看,一個提前退休的職工對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影響最少三萬元左右。文章說,據此估算,如果保守估計中國有100萬名職工提前退休,那麼其影響的社會保險基金將有300億之多。這將使中國養老保險金「繳不抵支」的情況更加嚴重。
提前退休,在過去我就接觸過,那時我在一家雜誌社工作,總編的夫人就提前退休了,一問才35歲,不禁大吃了一驚。因為過去我一直認為,退休是指那些年老力衰的人,可現在35歲就提前回家了,這不是對勞動力的一種浪費嗎?後來當我採訪一些工廠,看到許多20來歲就退休了的工人時,才明白像這樣的提前退休竟然是中國的一個普遍現象。
為什麼會提前退休?當然並不是他們自願的,而許多是因為體制的大風潮影響的,說白了就是受體制逼迫的。從退休者內心來說,他們充滿了一種矛盾和無奈的心理。相比體制內的在崗人員,他們當然很空虛,但相比於像我這樣的體制外人員,他們確實很幸福:不用上班,每月拿著不菲的退休工資,如果再在外面找個工作,那收入遠遠超過我們這些體制外的人員。
不過從國家來說,這種退休卻是有百害無一利,一是它使得年富力強的人員大量閒置。正常的社會是一個充實的社會,是每個人都有工作機會的社會,是一個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轉的社會,如今卻存在著這麼一個群體,你能說這個社會正常嗎?
二是增加了社會負擔。按理,「多勞多得」是一切社會的分配原則,像這樣的未老先退,豈不是少勞多得嗎?而多得的這部分錢還不是靠納稅人提供的。
三是製造了不公平。如今在中國,體制內的人員和體制外的人員猶如兩重天,體制內的就是指那些為國家打工的人員,他們待遇優厚,有醫療保險、住房補貼等各種待遇,而體制外的也就是其他類型的打工者,基本上一無所有,而且時時面臨著失業,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但無論是體制外的和體制內的,其實勞動的結果都一樣的,所創造的價值也是一樣的,可為什麼卻得到的不一樣的結果呢?還不是治理荒謬性造成的嗎?
一邊是老人政治,該退的不退,一邊卻又是個年輕社會,不該退的退了下來。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對矛盾,但按照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世界是矛盾的,是對立統一的,在運動中發展著,來看,像這樣人為製造的矛盾是有違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並不是真正的矛盾,它也必會把社會推入到衝突的邊緣……
轉自《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