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水庫遭藍綠菌汙染 長期飲用恐傷肝、膽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3日訊】台灣地區作為飲用水源的水庫水,近來常被關切有關有毒藍綠菌及毒素的問題;成大環工系教授林財富表示,要降低水中藍綠細菌濃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改變取水口的取水深度。

由環保署、經濟部水利署、成功大學永續環境科技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成大環工系與生命科學系執行的「2006飲用水水源中常見有毒藍綠菌與毒素管理與監控技術研討會」,昨天上午起在成大環工系館1樓演講廳舉行2天。林財富在會中提出他的建議。

林財富指出,台灣地區主要水庫優養化,藍綠細菌問題不輕。藍綠細菌屬於產臭藻類及產毒藻類,淡水中以藍綠細菌最常形成藻華而造成生物毒害性,藻種則包括微囊藻、節球藻、顫藻、魚腥藻與束絲華藻等。

長期飲用含低濃度藻毒飲用水,也會對人體造成慢性毒性,如微囊藻毒素會累積在人體的肝臟或膽囊中,形成肝、膽的腫瘤,造成肝癌的發生。部分藻類毒素會累積在人或動物體內,2001年澳洲政府在牛乳及其相關食品中就檢測出藻類毒素的存在,所以藻毒不僅影響飲用水安全,也會因食品造成暴露。

林財富指出,藻華常發生在流速緩慢的水庫、河川,因為上下移動性較佳。而據澳洲水質檢測標準值來看,藍綠細菌生長的條件:水溫高於25℃、營養鹽值大於100,藍綠細菌生長及藻華生成潛勢就很高,其他如水流慢、濁度低、強光、風等,都會增加藍綠細菌的生長。

不過,由於藍綠細菌很少均勻分布在水體中,無風的夜晚,微囊藻會浮於表面,造成表面數公尺的高濃度區域,取水口如設在較深處,取得的水濃度就較低。林財富表示,可以藉助連續監測藍綠細菌濃度在水中的深度分布,以決定取水口的深度。

(資料來源:台灣桃園縣政府)(//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