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思嘎亞‧曦谷台北九日電)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到今年四月底止,原住民復名人口達到一千零四十三人,籐文化協會與織羅文化工作室今天在青輔會青年交流中心舉辦「歡慶復名破千人」記者會,邀請復名的大人、小孩,同聲喊出自己美麗的名字。 七歲的邵曼‧牧力與三歲的以章‧牧力姊弟用童稚的口吻驕傲地說出自己的名字,他們的父親、四十歲、阿美族的牧力‧感都說,先前他在身分證上的漢姓「張」,幾年前到中國旅遊時,遇到一名同樣姓張的中國人問他:「您是張家第幾代」,激起他恢復傳統名字的念頭,直到兒子出生當天,他便開心地到戶政事務所幫全家復名。
六年級後段班的阿美族舒麥‧卡照是一名音樂DJ,離開家鄉到台北十二年,她說,在都市中求學、工作時因為特有的五官常遭到別人異樣的眼光,所以她一直躲在「邱莉娟」這個不具意義的漢名裡,直到有一年冬天,在老家的火堆旁聽媽媽訴說她名字的意義,讓她感到自己有多麼特別。
三年前,舒麥更在籐文化協會理事長馬躍‧比吼的鼓勵下,恢復傳統的名字,找到真正的自己,為此也創作了「我的名字舒麥.卡照」一曲,並獲得「94年台灣母語原創音樂大獎」原住民族語組佳作的肯定。
五十七歲、阿美族犁百‧辛系‧拉拉庫斯表示,剛出生時,父母到戶政事務所幫她報戶口,承辦人員聽不懂「Lipay」這個陌生的辭彙,就擅自幫她取名「張里梅」,不識字的父母也只能點頭認份,直到進國小後,她才知道自己有個漢名。
犁百回憶起自己在八、九歲時,曾經為了媽媽不能以清楚的國語講出她的漢名為羞恥,長大後,了解到原住民權益上的弱勢,才對母親感到抱歉,她更在八零年代與台灣婦女運動結合走上街頭,爭取原住民恢復傳統名字的權利。主辦單位在歡慶原住民復名破千人的同時,也要求社會影響力大的原住民立委們,能像維吾爾族的民運人士吾爾開希或蒙古族演員斯琴高娃一樣,在公眾面前喊出自己的原名,也讓漢族占多數的台灣社會習慣非漢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