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日﹕關於日軍活體實驗的反思及回憶

人氣 3

【大紀元5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羅曉潔紐約報導/ 國殤日(Memorial Day)來臨之際,由對日索賠中華同胞會召集的回顧二戰集中營歷史、揭日軍活體實驗真象的新聞發佈會於5 月27日在紐約中城新聞俱樂部召開。對日索賠中華同胞會會長林翠玉女士主持了新聞發佈會。

出席會議的特邀嘉賓有著名太平洋戰爭歷史學家洪美斯(Linda Goetz Holmes)﹐當年美軍被日本活體實驗幸存的老兵、布祿崙居民曾達(John Zenda)﹐集中營期間逃往未遂而被處決的美軍戰俘的妹妹Catherine Quoma;中國「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紀念館」籌建組負責人、中國瀋陽市文物局副局長張英先生和其他負責人;揭露日軍細菌戰屠殺罪行的《人性的瘟疫》一書的作者巴倫佈萊特(Daniel Barenblatt),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同學會會長向厚祿等。

張英通過周長海翻譯向大家介紹,他和「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紀念館」籌建組其他負責人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拜訪華盛頓D.C.的國家檔案館,了解他們所收集的有關資料;參加老兵集會,以獲得更多一手資料,為即將建成的紀念館工作打基礎。張英還用幻燈片向大家展示了「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舊址」的復建情況。

洪美斯向大家介紹了設在瀋陽的二戰戰俘集中營的歷史背景情況。1942年11月二戰休戰后,在菲律賓戰場的2000多位盟軍戰俘——其中一大半為美軍士兵 ——被日軍運往奉天(瀋陽)充當軍事工作的奴工。在奉天集中營的三年多期間,有近300位美國士兵死於飢餓、勞累和少葯治療。她特別提到期間曾有3個戰俘化裝成俄國科技人員逃走未遂,最後被送回集中營而遭處死的悲慘遭遇。其中一位受害者的妹妹就在當天的會場。受害人叫Ferdinand Meringolo,其妹妹叫Catherine Quoma,今年已80歲。

洪美斯更指出,其中最令人恐怖、至今仍未完全公佈于世的,是日本軍醫們利用戰俘作的活體實驗。

美軍老兵曾達說,他知道日軍利用戰俘作活體實驗是真實的,「因為當時我就在其中!」他說。現年85歲的曾達是布祿崙的居民,曾當過空軍機械師,在當盟軍戰俘的時候,編號是424號。

二戰集中營幸存者John Zenda先生。

揭露日軍細菌戰屠殺罪行一書的作者巴倫佈萊特(Daniel Barenblatt)先生(右)與當年犧牲戰俘Fred Meringolo的妹妹Catherine Quoma(左)會後交談。

揭露日軍細菌戰屠殺罪行的《人性的瘟疫:軸心日本的細菌戰和秘密而有計劃的種族屠殺》(A Plague Upon Humanity: The Secret Genocide of Axis Japan’s Germ Warfare Operation)一書的作者巴倫佈萊特(Daniel Barenblatt)先生也專程趕來現場。

他說,1994年,當他在圖書館裏讀到前蘇聯戰後對日軍731部隊一些軍官利用人體作生物細菌活體實驗的審判文件后,驚愕之餘,他開始致力研究此問題。他在書中揭露到,日軍不只是在731部隊的實驗室裏拿中國百姓及各國戰俘作各種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還在中國許多城市施放生物細菌,其意圖已構成國際法所定義的有計劃滅亡和大量屠殺的「種族滅絕」罪,其實施手段令人髮指。

他說,「把歷史真相還原本來面目,警示世人勿讓歷史重演——這是我們每一個生而為人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這關乎與我們人類的每一個人,以及我們子孫後代的未來。」

最後洪美斯也希望藉大紀元和中文讀者們分享一句她最欣賞的哲學家珊達亞那(George Santayana)的名言:「凡遺忘歷史的人,必招致歷史重演」。

著名太平洋戰爭歷史學家洪美斯(Linda Goetz Holmes,右)向張英先生及翻譯周永海先生介紹有關二戰集中營史實的最新資料。

來賓王宇宏(左)于當年集中營戰俘、盟軍老兵曾達(John Zenda)先生交談。

籌建”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紀念館”負責人張英先生向與會者介紹紀念館籌備情況。

籌建”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紀念館”負責人張英先生向與會者介紹紀念館籌備情況。圖為當年集中營概貌縮影。

對日索賠中華同胞會會長林翠玉女士向大家介紹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著作。

籌建”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紀念館”負責人張英先生向與會者介紹紀念館籌備情況。

Daniel Barenblatt(右)與當年戰俘John Aenda先生交談。

林翠玉女士向John Zenda先生贈有關二戰集中營史實的兩本著作。

籌建”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紀念館”負責人張英先生向與會者介紹紀念館籌備情況。

新聞發佈會現場。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紐約州長宣布堵車費降價至9美元 明年1月5日開徵
紐約兩黨代表呼籲州長停止堵車費
偽造合同與簽名 兩華人涉加密貨幣欺詐被訴
紐新機場職員薪資明年起調漲 餐飲消費也跟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