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打開中國的非洲殖民之路?
【大紀元5月3日訊】(亞洲時報 潘小濤撰文)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結束美國、中東及非洲之行,已經返回北京。胡錦濤首次以國家主席身訪問美國,雖然備受媒體重視,卻乏善可陳,他也白白錯過了一個向全世界闡述其政治理念、說明他把中國帶向何處的好機會;相反,他的非洲之行雖然沒那麼受矚目,意義卻非同尋常,為中國取得大量的油田開採權,以及中國貨爭取更大市場的時候,也被視為中國打開非洲殖民之路的開始。
同樣帶著大批石油及礦產資源的合同、合作協議和承諾,胡錦濤在非洲三國的摩洛哥、尼日利亞和肯尼亞訪問時,受歡迎和受重視的程度,與美國時有天壤之別。各國政要不但空群而出排隊與他會面,還安排他到尼日利亞國會演講,闡述他的「中非新型戰略關係」,也就是在經貿方面加強合作,共同繁榮。三國領袖不約而同表示,要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而尼日利亞傳媒更表明,尼國要做「非洲的中國」。
顯然,中國的經濟成就已成為強有力的磁石,吸引著其他未開發國家的注意力,而這種「中國經驗」的輸出,益增西方社會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西方社會對中國在非洲的擴張早有微言,中國在區內援建的基建工程不斷增加,一些嚴重侵犯人權而被西方孤立的非洲政府,例如蘇丹、津巴布韋等,因獲得中國援助而得以苟延殘喘,令區內侵犯人權的情況不斷惡化,成為西方社會批評中國不擇手段對非洲進行「經濟掠奪」的話柄。
另方面,非洲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正在逐年增加。二OO四年,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達到三百億美元,去年增至三百九十七億美元,非洲亦已取代中亞國家,成為中東之後中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來源;今年一月,安哥拉首次超過沙特成為中國第一大石由進口來源國。中國與非洲的貿易形式,就是藉著向非洲輸出工程、技術和其他製成品,派出技術人員和工人到當地參與援建項目,以換取非洲的石油、木材、礦產等自然資源。這種貿易形式,被西方傳媒譏為「新型殖民主義」。
於是,胡錦濤在非洲訪問時,不斷重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和平、發展、合作」的態度發展對外關係,「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威脅」,以安撫那些反對中國在非洲擴張的聲音。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更表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我們在國際上主張和平、合作、發展。同其他國家開展合作時,我們本著互利共贏的態度。我們不會走西方殖民者當年那種野蠻掠奪,血腥侵犯人權的道路。」北京認為,中國加強與非洲的關係,是互惠互利的「雙贏」,有助非洲經濟發展,並非掠奪。
但這種「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脫貧的方式,跟以前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者,本質上並沒分別。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十九、二十世紀時也高舉「貿易互利」的大旗,在全球各地攻城掠地,甚至佔領非洲國家,巧目名目向非洲輸出工程、資金、製成品,派人到當地進行農業、醫療、公共服務的培訓,甚至提供獎學金給非洲學生到歐美留學,以此換取非洲最具價值的東西:煤、鐵、黃金等自然資源。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者」行徑,被指摘為經濟掠奪。
中國目前似乎正踏著當年西方殖民主義者留下的腳印,對非洲進行「掠奪」。更甚者,中國的經濟總量愈來愈大,對這些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和渴求程度,比當年的西方殖民者猶有過之;而且,中國企業開始大舉投資非洲,而中國商人的道德操守更不堪,他們把中國的經營手法也輸出去,包括行賄、貪污、欺詐、破壞環境等。因此,中國對非洲「掠奪」的程度,只會更加嚴重。
目前,成千上萬的中國工人在非洲修建鐵路、建造煉油廠、開採石油、砍伐林木,與此同時,大量平價中國貨湧入非洲,令到數以萬計的非洲人失業。隨著中國的援助項目不斷增加,中非之間「互利」的戰略夥伴關係更鞏固,非洲對中國的依賴更甚之後,「掠奪」問題將更加突出,屆時勢必引起當地人士的反彈,中國威脅論、「新型殖民主義者」肯定大有市場。
中國的投資和貿易,當然會為非洲帶來繁榮和發展機會,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二十幾年後的後遺症,同樣令人痛心。在輸出發展經驗之餘,中國是否需要更多的反省,不讓非洲的環境、資源,也像中國那樣遭到毀滅性破壞呢?是否也該提醒這些國家,不要讓官僚壟斷所有資源,並切實保護工人呢?很可惜,胡錦濤並沒向他的非洲「夥伴」提出這些忠告。
本文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