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專家:投資教育與全球化是為創新奠基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九日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ANDERSON 管理學院院長Judy D. Olian亞洲行訪問台北時指出,太平洋盆地每個國家的經濟強弱不一,各自要扮演的角色亦不同,台灣的利器之一是投資教育,民眾普遍要與全球接軌,成為全球網絡的一部份,這才是台灣要走「創新」之路的重要基礎。

Judy D. Olian這一趟亞洲行,分別拜訪新加坡、曼谷、台北、東京等,她昨天抵達台北,與Anderson學院在台灣的校友會晤,預計明天赴東京。

由於 Anderson 管理學院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中非常重要的學院,在全美國管理學院排名前十名,許多國家的企業負責人或是下一代均就讀這個學院,也使得這個學院成為許多企業人的共同源起與回憶,加深彼此以及與美國之間的關係。

Olian 告訴中央社記者,從申請這個學院的申請函統計發現,今年學院來自亞洲的就學申請增加 33%,申請者對現代的企業管理課程相當感興趣,因為有更多的亞洲國家正在尋找和建立多國之間的關係。

她分析,美國洛杉磯是個支配地位的城市,亦是亞洲各國的伙伴,75%的亞洲進口貨經過加州,40%的美國對亞洲貿易也經過加州,因此很自然的近年來有愈來愈多想要就讀管理課程的亞洲學生申請ANDERSON管理學院的MBA課程,主要就是洛杉磯是美國對亞洲非常重要且自然地理位置良好的門戶。

由於亞洲的經濟逐漸爬升,這些新增的亞洲學生對亞洲和美國來說,等於凝聚著龐大且有潛力的商業機會。以台灣為例,一些大企業的家族或企業家的子女都在ANDERSON 學院就讀,例如台新銀行和華南金控等。

Olian 表示,ANDERSON 學院早就在強化與亞洲各國的合作交流計畫,例如和國立新加坡大學有「可授予學位」的合作計畫,來自全球和 ANDERSON 學院的學生都可以到新國就讀,ANDERSON 學院和國立新加坡大學的老師們交流非常頻繁,兩邊的教授們經常來往,互教對方的學生,每次大約兩星期的時間。

在台灣的合作交換計畫是與台灣大學進行,這個計畫屬於「非授與正式學位」的計畫,有些台灣學生會藉由這個交換計畫去美國或新加坡就讀;同樣在中國大陸和其他的亞洲城市,ANDERSON 學院也在尋找合作伙伴,讓 MBA 的學生們可以到那裡去上課、實習、執行計畫,甚至在當地待上 3 到 4 個月,不但熟悉當地,也更了解商業和管理的環境,為未來在亞洲的企業提供更好的人才。

由於 ANDERSON 學院的 MBA 研究生來自全球30 多國,因此根本就是個國際村,就算去新加坡參加交換計畫就讀的學生也來自 16 國左右,所以每個人的國籍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未來如何駐足亞洲做好企業管理的工作,當他們在亞洲上課時,他們結業時必需交企業計畫、商業分析報告;若是在洛杉磯,還會強調全球合作部份,會比單一在某企業的實習要好。

她談到,太平洋邊緣盆地國家的經濟上揚,其中每個國家都有促使經濟上揚的強項,在中國是市場量大、低製造成本、更多重要的製造品項,因為有些國家增加委外的項目予中國大陸;例如在美國是講究專業服務業的經濟,創新、尖端的科技就是強項,美國則委外很多項目給低製造或低服務成本的國家,包括印度和中國。

台灣則在複雜的科技製造相對具有競爭力,財務經濟的架構也做得不錯;她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經濟差異化,它會愈來愈集中,各個國家都會視自己的強項而增加激勵,例如在美國去做低成本的製造根本無法獲利,所以這項工作不會在美國進行;畢竟大部份工業不再是當地性的,台灣可以做一個玩具,但中國大陸做的卻更便宜,因此最重要的是要看準投資的時機和項目。

她認為,台灣的創新還要再加強,它需要更多的創投資金進入,畢竟創新不是單獨發生,它需要政府的鼓勵和私人企業的投資,例如台灣成本低不過中國大陸,台灣就去創造自己的強項,創造差異化,走創新路線。

她強調,「教育的投資」非常重要,因為這才是創新發展和持續進行的動能來源,教育辦得愈好的國家,創新事業就愈發達,這是長期要做的。

至於台灣的外交處境困難,可用的利器就是經濟和全球商業關係,建設好的經濟能力和加強外銷力量,同時還要做好全民的國際化,藉著國際經濟的力量與全球接軌,是非常強有力的。至於民眾要如何與全球接軌,不妨接受更多管理的教育,共同參與國際事務,自然就會成為全球網絡的一部份。

在台灣的創新工作,自己埋頭做是不夠的,必需要透過很多管道,例如國際交流、商會、教育系統、專業協會等將創新發明者帶往國際舞台,再加上創投的介入和管理與行銷手段,逐漸才會在國際上發光,成為國際上不可獲缺的一員。

對於這趟亞洲行的收穫,她說,回到學校後會告訴台灣學生,他們是一下代的要角,他們在學期間以及在加州的從商經驗,有來自全球共同在ANDERSON學習的同學,所以藉著創造連結,維持彼此的關係,形成綿密網絡,才會發揮意想不到的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