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匱乏的是群角意識
【大紀元5月28日訊】李慎之先生曾經感慨地說,中國與西方文明國家的差距,千差距,萬差距,差距最大的就是公民意識。相反,在我們這個衰邁民族高度發達的就是帝王意識,或者主角意識,在社會上混個有頭有臉、人模狗樣的人中,處心積慮想著做主角、做太陽的大有人在,沒有機會出頭露面的人中,也不是對主角沒興趣,類似少年劉邦、項羽那種或「大丈夫當如此也」,或「彼可取而代也」的心態,潛藏在民族文化心理深處,至少已有兩千年。
由於這樣一種心態長期作祟,自然很少有人會以扮演合格的群眾演員角色為榮,並努力追求做一個群角,群角意識即公民意識因此難產。主角意識畸形發達的土壤裏未能孕育出一種與近代文明相吻合的角色意識,是無數災難的根源之一,自古以來,我們不乏打著「替天行道」旗號的救世主,我們從來就不乏為民做主的領袖,我們從來就不乏有高深權謀、有萬丈雄心的梟雄,更不乏一嘴巴漂亮口號、滿肚子壞水的大人物。到近代我們還出現過打著上帝旗號的洪秀全、楊秀清之類,他們對宗教並無虔誠的信仰,只是要借助宗教的外殼、儀式、說辭打天下,裝神弄鬼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槍椅子、扮主角,為了這個主角位置,他們可以殺人流血,也可以自相殘殺,內部火拼。一句話,我們缺乏是從來都不是超人、神、英雄,我們缺的是追求做一個獨立公民的人,普普通通的人。嗚呼哀哉,只要群角意識不夠發達,每個公民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力不足,又有誰敢說什麼樣的悲劇不會重演?
本來,每個個體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價值都無可取代,人與人儘管有先天和後天的差異,但這並不影響他們人格上的平等,無論他們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都應該同樣受到尊敬。然而自古以來,我們這個民族只有兩種極端化傾向,要麼逆來順受,跪著做順民、做奴才、做奴隸,什麼角色意識也沒有,要麼總想著有朝一日成為舞臺的主角,從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到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想當主角的人從來都史不絕書。這種要麼什麼角色都不當,要麼就當主角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自覺追求做一個合格的配角、甚至做個稱職的群眾演員的人從來太少、太少了。所以漫長的歷史中並沒有孕育出健全的配角意識、權利當頭的公民意識即群角意識。
歷史中一再循環的主角之爭之所以難以轉化成近代意義上的主角之爭,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文化從來都只是為帝王服務的文化,一切都是圍繞著世俗化的帝王這個軸心轉動的,從儒家的「仁政」到法家的禦人術,乃至道家的「無為而治」,無不如此。這一切都和配角意識、群角意識風馬牛不相及。幾千年來我們不乏「苟富貴,勿相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或「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當如是也」)之類的豪言壯語,想當皇帝、做主角的遍地皆是,總是夢想著把自己凌駕在萬民、萬物之上,居於「神」一般的超人地位,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人的地位。活躍在社會進程中的人們,一旦缺乏在人的意義上的自覺,就不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角色定位。
一個民族總是倡行「出人頭地」、做「人上人」那一套陳腐價值,缺乏平常心,也就很難產生出配角意識,更遑論群角意識,循環往復的老是搶舞臺、爭主角那一套。在近代轉型之際,不論是官僚,軍閥,還是改良者、革命者,幾乎任何集團都想扮演權力舞臺上的主角,都很難在民主的原則下容忍對方,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因為政治見解、主張的不同,更要命的還有一個「誰為主角」的問題。今天又面臨新一輪的社會轉型,比超人、英雄、神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平常人,比主角更重要的,是那些願意做群角,把群角當作自覺追求的人。如果沒有越來越多的人告別「主角意識」,我們不知還會付出多少沉重、昂貴的代價,才闖出險阻重重的歷史三峽。換句話說,只有在群角意識即公民意識廣泛普及的基礎上,真正的社會轉型才有可能最終完成。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