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日電)今天公布的台灣第一份國家安全報告指出,當前台灣在國家安全上面臨的威脅和挑戰,主要仍來自中國,其次是全球化與內部變遷的挑戰;建議兩岸應可「建立可能的政治關係」,現階段討論內容可包括彼此承認司法權、不干涉對方的外交事務、國際組織會籍問題及雙方在國際社會的互動規則。
「二零零六國家安全報告」長一百五十五頁、共分五章,內容包括:前言、台灣的新安全環境、國家安全的內外在威脅、國家安全策略及結語等,是國家安全會議首次提出的國家安全報告。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邱義仁表示,報告具有對行政院制訂政策的「法定約束力」。
總統陳水扁在序言指出,近年來,「國家安全」的憂患意識在政治民主化與社會自由化的過程中逐漸模糊,甚至由於政黨競爭與對立,使得「國家安全」甚至被某些人士賦予負面意涵。他表示,國家安全絕對不等同於任何特定政權、統治權力與地位的延續,而是攸關全民的福祉與安危。
陳總統表示,國家未來發展應以「民主台灣、永續發展」,以及「追求對話、尋求和平」作為兩大戰略主軸,這也是「國家安全報告」撰述的精神所在。
「台灣新安全環境」章節論及九一一恐怖事件後的全球安全環境、東亞安全情勢的發展、全球化的影響與衝擊,以及台灣內部轉型的挑戰與價值、機會和優勢。
「國家安全的內外在威脅」章節內容包括:中國軍事威脅的崛起、台灣週邊海域的威脅、中國外交封鎖的威脅、財經安全的威脅、人口結構安全的威脅、族群關係、國家認同與信賴危機的威脅、國土安全、疫災生物恐怖攻擊及重大基礎設施的威脅、資訊安全的威脅、中國對我三戰及其內部危機的威脅。
「國家安全策略」章節涵蓋加速國家轉型,建立質精量適的國防武力、維護海洋利益,經略藍色國土、以民主、和平、人道、互利為訴求,推動靈活的多元外交、強化永續發展且富經濟力的經濟體、制定因應新環境的人口與移民政策、落實「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目標、構築資訊時代的資訊安全體系、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等。
在兩岸關係議題上,國安報告指出,為降低台海緊張,雙方應思考設立非軍事區;採取預防軍事衝突的措施;禁止施行軍事與經濟封鎖;訂定規範海上漁業活動的規則與公約;訂定雙方軍事演習的規則與公約;以適當形式軍事人員交流;設立獨立監督委員會。
國安報告表示,兩岸也可「建立可能的政治關係」,基於歷史、文化、血緣的特殊關連,建立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並能促進兩岸互動的政治關係。現階段討論內容還可包括彼此承認司法權、不干涉對方的外交事務、國際組織的會籍問題、以及雙方在國際社會的互動規則。
國安報告表示,二十一世紀的前二十年,不僅是台灣要全面向上提升的關鍵轉型期,也是中國邁向民主化及自由化的機遇期,雙方的政府應該掌握機會全力打拼,不要再虛耗於政治爭辯的僵局。
面對中國全方位的外交封鎖,國安報告指出,台灣必須以靈活務實的外交新思維因應,也應從外交永續發展及在全球化、地球村架構下,思考台灣扮演的國際角色,建立明確的外交戰略目標,以跨領域的思考和規劃,有效調整資源分配,配合多元外交策略,鞏固現有邦交國,並積極拓展與非邦交國及國際社會的關係。
國安報告以「民主台灣、永續發展」為題做結,強調國安報告綜合分析國家的新安全環境,大幅超越傳統安全的概念,希望形成國家安全策略與共識,並逐漸累積相關作為,據以有效因應威脅,確保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