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峽平湖取代險急峽江 三峽景觀今非昔比
【大紀元5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中國長江三峽大壩即將在二十日全線完工,隨著水庫蓄水量逐漸升高,向以「險急峽江」著稱的長江三峽將被「高峽平湖」所取代,不僅生態將遭受重大衝擊,自然景觀也勢將改變,專家憂心,三峽的峽谷景觀已今非昔比,而「新三峽」旅遊更須警惕商業化炒作。
三峽工程分佈在中國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大壩則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秭歸縣三斗坪。三峽大壩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型工程項目,因而引發移民、生態環境、泥沙淤積等諸多問題。
三峽大壩全長兩千三百零九公尺,設計高度一百八十五公尺,五月二十日大壩完工後,預計今年十月大壩將進行第二次蓄水,水位將從一百三十九公尺升至一百五十六公尺;而二零零九年工程建成後,水位將達到一百七十五公尺,屆時三峽大壩將形成世界最大的水庫淹沒區。
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兩千公尺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蹟眾多,一直深受中外遊客歡迎。
不過,一九九零年代旅遊機構大肆宣傳「告別三峽遊」等行程,民眾普遍認為蓄水後的三峽將景緻不再,因此從二零零三年起,三峽旅遊業便一落千丈。
隨著三峽大壩將全線建成,三峽地區旅遊才逐漸走出前幾年的低迷景象,今年可望全面復甦。
統計顯示,今年一至四月,三峽大壩壩區接待二十二萬多人次的中外遊客,較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四十三;「五一」長假期間,大壩旅遊區共接待中外遊客七萬一千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七點六;預估今年到三峽大壩參觀的遊客可望突破一百一十萬人次。
中國已故領導人毛澤東曾以詞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勾畫三峽水庫的壯麗。事實上,待水庫蓄水滿位後,三峽的峽谷觀感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減弱。
不過,無論是中國政府有關單位或三峽工程相關承包公司均強調,三峽兩岸山勢原本就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大多超過一千公尺,即便水位提高,但視覺觀感不會相差太多,而且蓄水後,原先一些位置偏僻的風景區將更方便遊客探訪。
例如,以雄偉聞名的瞿塘峽和以幽深秀麗著稱的巫峽,峽谷兩岸山峰峰頂海拔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之間,三峽工程蓄水至一百三十五公尺後,瞿塘峽水位將升高九公尺,巫峽水位將升高十六公尺,西陵峽水位升高四公尺,而三峽峽谷兩岸頂端高度超過一千公尺,三峽仍保持典型的高山峽谷景觀。
支持三峽建壩的專家表示,大壩完工後,重慶至三峽大壩三斗坪之間長江幹流水位最高可抬高約一百一十公尺,今年水位僅提升三十九公尺,百分之八十七的現有景點不會受到影響。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因三峽工程蓄水受淹沒影響的旅遊景點共三十九處,約佔三峽庫區旅遊景點的百分之十三,全淹景點有二十五處;三十九處受淹沒影響的景點中有一級景點十六處,二級景點十一處,三級景點十二處。
為了盡可能保留長江三峽歷史景觀,中國有關部門制定並實施一系列措施,期望保護和搶救三峽地區歷史文物和古蹟。
三峽周邊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匯地,水庫淹沒區已查明文物點一千兩百多個,從一九九二年起,中國文物部門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預計在二零零九年蓄水完成前搶救完畢;另外,中國還對一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古建築文物撥發專款保護。
其中,「白鶴梁題刻」位於重慶涪陵區城北長江江面上,長約一千六百公尺,有題刻一百六十五段,是目前發現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
三峽蓄水後,白鶴梁將永遠淹沒水中,中國文物部門在周圍建起巨大的水下無壓透明容器,以方便遊客觀賞和學者研究,成為世界第一座水下博物館。
張桓侯祠位於重慶雲陽縣縣城對岸,是紀念三國名將張飛的祠廟建築群,古建、碑刻等頗多。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三年,中國文物部門按照「整舊如舊」原則對張桓侯祠實施整體搬遷,新址在新雲陽縣城對岸。
此外,當地政府對千年古鎮大昌鎮和屈原祠等實施整體搬遷,對三面臨水的白帝城採取原址保護,成為一座江中島,而夔州古城(奉節縣城)等無法搬遷保護的就只能永埋水底。
專家預測,三峽水庫蓄水後,將形成峽谷及漂流河段三十七處,溶洞十五個,湖泊十一個,島嶼十四個,以及一批具有開發價值的峽谷與溶洞,三峽旅遊將形成「分段遊」、「連片遊」的新格局,乘船沿江遊改為「水陸複合遊」,新三峽魅力絕對是有增無減。
不過,中國地質專家范曉于今年二月進行一趟三峽之旅,發現幾處令人失望的畫面,並感受到「三峽的峽谷景觀今非昔比」。
他舉例說,巫峽上口的扇子磧原是三峽中江面最窄處,枯水時僅寬五十公尺,兩岸尖峰夾峙,形成三峽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但如今,「在巫峽上口,一橋飛架,被漆成鮮紅色的拱型鋼樑極為刺目,新建的公路破壞了峽口左岸的山體原貌,留下了巨大的開挖面和棄渣堆,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山水畫被粗暴地劃上了幾刀。」
范曉于發現,三峽大壩蓄水使得險灘變通途,但船閘的通過能力不足,以及水電站運行造成下游航道混亂或水深不足,又會限制通航,庫區航道改善可能被抵銷,不利於旅遊業發展。
三峽大壩建成後,隨之而來的將是庫區各地旅遊開發熱潮。但專家憂心,商業化將對長江三峽文化帶來災難性破壞,有些投資商早已買斷一些地區的旅遊開發權,許多開發商則極力製造人文景點,蓋寺廟,安佛立神,開山鑿洞等,極盡宣傳之能事。
中國著名作家馮驥才不諱言,以現今中國各地的旅遊開發水平,具有七千年歷史的長江三峽實在令人擔心。
事實上,三峽大壩自規劃以來始終存在正反兩極意見,大壩雖具有防洪、蓄水、發電等效益,但對於三峽地區悠久的人文古蹟與自然景觀來說,無疑是場可怕的「浩劫」。
三峽旅遊開發始終離不開長江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地理景觀,大壩的完成,雖說是三峽旅遊全新風貌的開始,但三峽旅遊唯有積極維護舊有古蹟與文化,才能為新三峽帶來新的旅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