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來就不缺獨立思想者,所缺者寬容的環境
【大紀元5月15日訊】有個別留學國外的學者認為中國的環境出不了有見地的思想家,魯迅不是、胡適不是、臺灣的李敖更不是,好象只有他這種留學國外的洋博士才有思想,才夠格稱作為思想家。在他看來,中國的土壤從來就不可能滋生出有獨立思想與頭腦的人。在網路讀了這些言論之後,我當即大惑不解,難道《九評共產黨》的作者鄭怡春不算思想者、難道《特權論》作者陳泱潮老人不算思想家、難道我們小小年紀在校讀書的黃泰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思想者?
今天有幸在《博訊網》讀到徐水良先生的有關《再談私有制不是民主的基礎》及《民主其實就是公共權力的公有》的文章,再想起以前拜讀過他的多篇文稿,不禁深感受惠多多,如果他不能稱作為具有獨立思想與人格的思想者,我看著世上就不再有任何的思想存在了。
問題不在於我們這個社會是否能夠產生思想家,而在於這些思想家一旦產生,他們的處境往往極其可怕!要麼坐牢、要麼流亡、要麼被當局監控。他們的思想與言論由此難以得到傳播、他們的善意見解難以得到政府的理解與接受、他們的周邊缺少寬容與仁愛。問題還在於我們的政府視思想者為政治異端,一日不消除他們的影響與思想力、一日不敗壞他們的名譽、一日不逼得他們走投無路,執政當局決不罷休。以至於人們即使有自己的思想與觀念,也不敢公之於眾,也只能抱犬儒心態而強制分裂自己的人格。因此,我們要說,中國並不是缺少思想者,而是思想者的言論被強制扼殺,而是思想者大多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偶有一兩個膽大而妄言者道出自己的心聲,則立刻成為眾矢之的,不要說政策決策者耐心聽取他們的進言,就是旁人的唾液與嫉恨,也足以將他們徹底掩埋。
今天有空再讀徐先生的文章,不禁對他的經歷產生了好奇,有了一種探究他心路歷程的內在動力,在《博訊網》粗看作者的經歷介紹,發覺凡具有獨立思想同時又敢傳播思想者往往經歷坎坷、九死一生。然而,正是這種不幸的經歷,造就了他們勤於思考、不斷學習的動力。雖然至今他已經年過半百,然而赤子之心不滅,愛民、愛國之心不改。讀到長者的經歷、看到他的文章,我也不禁要傳播他的思想,也希望大陸的知識精英們能夠聽取他的心聲,在知識與學問面前,沒有出身的貴賤,只有學識的高低。當決策階層能夠理解徐先生的思想、理解民主與私有制、公有制的關係,就一定會明白,只有在民主與法治的政體下建立起了社會公正,才可能有明確的產權歸屬,才可能有真正明確而合法的私有制與公有制。個人得以對自己的私有財產實行專制而追求效益;全體人民對公有制形式的公共財產、公共產品實行監督,實現共同管理的的公平公正。只有在這種民主與法治的程式化公正管理機制中,開展對曾經為中共權貴階層實質佔有的國有、集體財產及資源進行產權歸屬明晰工作,原本屬於公民的財產與資源歸還給公民,未來構築現代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公共產品──政府及其大量附屬機構、國會,法院,軍隊,公營教育、公營醫療和其他等等,實行公有制,接受人民的共同管理與監督。這樣的改革,無論在政治領域還是在經濟領域,才是合法的。
無論是政府決策者,還是御用經濟學家,都應該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無視民主原則與法治的正義原則而基於特權所私分侵吞的國有財產及私人財物,由此而實現實質意義的私人佔有都是非法的,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使用,最終都將難逃法律的制裁,對基於特權的現有非正義經濟改革的徹底翻盤與清盤、對腐敗者的依法清算也在所難免。在法治正義沒有確立之前,任何的私有化行為都可能演變成中共權貴對國有財產及民間資源的進一步掠奪與侵害,國企改革是如此、教育醫療改革是如此、股市黑幕是如此、房改是如此,今後包括土地私有化在內的改革也將是如此!
聽取所謂政治異端的忠告,接受徐先生的忠言,在憲政法治民主的前提下,進行改革才可能真正造福於人民、造福於民族、造福於國家,也才是合法的。若此,即使大家為此受苦受累、不被妄稱為什麼思想者,也不枉此生,又有什麼好在意的?
轉自《民主論壇》2006-05-13(//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