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4日報導】母親節系列專題之四(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十四日電)印尼華僑阮慕玲,一九八九年成為台灣媳婦,除了積極融入台灣社會,現在心有餘力,假日還到台北市新移民會館提供新移民諮詢服務,並開課教授環保新知,像個新移民的「母親」。商業包裝的母親節對她來說失去感恩的意義,她說,孩子不做對社會有害的事,就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阮慕玲一九八五年畢業於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一九八九年嫁到台灣。當時台灣社會的婆婆多認為媳婦是「外來人口」,婆媳問題時有所聞,不過,印尼的華人社會,中國傳統觀念更根深蒂固,阮慕玲對「婆媳問題」並不陌生。
幸運的是,阮慕玲的婆婆想法較開明,再加上中國傳統禮教「順從」觀念,阮慕玲與婆婆相處融洽,平時還會和婆婆出外郊遊,元宵節一起賞花燈。
阮慕玲說,印尼的母親節訂在十月份,但民間社會不流行過母親節,只有上教會才有五月份的母親節慶祝活動。小時候就失去母親的她,在教會看到看到年紀大的媽媽,胸前還別上一朵紅色康乃馨,她拿的是白色康乃馨,心中就覺得很酸楚。
不像一般新移民嫁來台灣後,被夫家限制外出、限制工作、成為家庭主婦,阮慕玲是標準的職業婦女,現在在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擔研究員,假日在台北市政府新移民會館擔任志工,提供新移民諮詢服務,偶而參與賽珍珠基金會活動,最近還在北市府新移民會館開課,教授新移民認識環境、環保新知。
因為職業讓阮慕玲能跟上社會脈動,她認為,小孩未來要有更好的發展。
阮慕玲說,孩子未來的根在台灣,將來要融入台灣社會,希望孩子要多交朋友,做大事,不要只會唸書;即使是平凡的人,也不要做出傷害社會的事,就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也因為對孩子寄望甚深,阮慕玲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她會參加學校舉辦的懇親會,了解孩子在校情形;為了孩子升學問題,她特別委請公司碩博士同仁、各個領域的朋友到家,與孩子分享求學經驗,及如何學以致用。
在商業操弄下,台灣的母親節流行吃大餐、送禮物,阮慕玲覺得很不適應,她說,她不在乎兒子們送什麼禮物,只要孩子每天都應孝順父母,每天都是母親節。
平常要張羅三餐的阮慕玲,母親節可以抽空休息一天,因為大兒子已學會炒飯,在母親節當天秀廚藝,無論煮得好不好吃,對阮慕玲來說都是可口的佳餚,因為每一粒米飯都沾滿兒子的心意。9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