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一日電)環境中的臭味讓人非常不舒服,工廠產生的臭味甚至會引發居民抗議,而堆肥場更會因各種來源而產生不同臭味,目前多使用化學或物理法除臭,但易產生副作用。交通大學生化工程研究所利用微生物發展生物除臭技術,有效去除中小型堆肥場99%的臭味,讓堆肥場也能做好鄰居。
空氣中惡臭物質如硫化氫、氨氣、有機硫類、有機胺類,多半具有刺激性,讓人不適,過量可能危害生命安全,環保署對惡臭物質訂有相關排放標準。臭味與一般氣體污染物差異處為低濃度 (ppb,十億分之一)時即易被人們嗅覺所察覺,官能影響明顯。
因氣體擴散層面複雜,不若一般廢水可有效集中處理,一旦逸散不易控制。交通大學生化工程所所長曾慶平表示,一般除臭原理分為化學洗滌法、物理吸附法與生物處理法。化學洗滌法用酸性或鹼性溶液對臭味進行反應,利用酸鹼中和原理吸臭,優點是反應速率快,可處理高濃度臭味,缺點是酸 (鹼)性溶液為反應物質,無法再生,因此需要持續添加化學藥品才能有效去除臭味。
物理吸附法是用活性碳來吸附臭味,活性碳有良好吸臭效果,可處理各種不同範圍的臭味,缺點是吸附容量飽和後即需更換,另外可用高溫焚化方式去除臭味,但臭味物質會被熱分解變成無臭小分子,不過設備建置費用高昂,且燃燒後氣體為酸性氣體,不能直接排放至大氣,須用空氣污染控制設備處理後才能排放。
交大研究團隊使用的生物處理法,利用微生物去除環境臭味,臭味物質被微生物利用後轉為菌體、二氧化碳與水等其他低污染且無臭味的物質,不會產生有害的二次污染物,因此生物處理法適用於去除中、低濃度臭味,無二次公害污染物產生,對環境較為親善。
曾慶平表示,堆肥醱酵過程所產生的臭味會依堆肥原料來源不同而異,例如禽畜糞為原料的臭味以氨氣、有機胺類及硫化氫為大宗,廚餘當作原料的堆肥製作過程中以氨氣、有機胺類及短鏈脂肪酸為主,目前處理堆肥場臭味的方法大都使用木屑除臭裝置或洗滌塔等。
他說,利用抽風設備將堆肥場的臭氣抽入生物反應器,再用微生物將有害的臭氣分解轉換為無臭無害氣體,可去除99%的臭味。以現有方法比較,生物處理法僅需5到10坪土地,設置成本100萬元,一年操作成本只要5萬到7萬元,比起木屑裝置的250坪到300坪,設置成本500萬元,操作成本15萬元省得多,更比國外同樣設備節省一半費用。
曾慶平強調,這種生物除臭技術適用於1000ppm以下的中低濃度臭味,除了堆肥場外,養雞場也是將來發展的目標,未來也將篩選不同的微生物,以用於電子廠、半導體廠的揮發物臭味,他的技術已獲台灣專利,正在申請美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