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美術長廊

榮耀之門-19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三)

【大紀元4月7日訊】

古老神話、宗教

十四世紀開始,藝術家熱中於追尋人世最高價值與解脫,一方面延續中古世紀的宗教主題,一方面返尋古代希臘、羅馬極致的藝術成就,文藝復興的風潮遍及了整個歐洲大陸。由於柏拉圖當年在雅典講學之地稱為《學院》(academ),此後沿用下來,作為一種正統的、權威的學術機構代稱。承襲了文藝復興的傳統,希臘古老神話與基督教耶穌門徒故事被學院派認為是第一重要的主題。

《聖母子與施洗約翰》Sainte Famille

作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布葛赫,1825-1905)

師承Picot(畢果),作品有大量的宗教主題,以小幅為主。本畫為其1863年參加沙龍展之作。聖母微微側坐,金髮聖子耶穌與施洗者約翰(身著羊皮是其圖示象徵),畫中圓滿的溫馨卻在聖母右手碰觸紡錘時意象頓轉,評論家認為布葛赫藉由此動作象徵聖子未來將承受世人罪業,遭遇極大痛苦。

高美館六月展出

《沙龍》一詞在法文中原指《客廳》、《會客室》之意。(先介紹榮耀之門的展覽)1725年,被稱為「太陽王」的法王路易十四*在巴黎羅浮宮的Salon Carré(方形大廳)首度舉辦學院派的展覽,並名之為「方庭沙龍」,自此Salon(沙龍)一詞成為展覽用語。

十九世紀法國官方舉辦的沙龍展,往往被視為藝術家才華的衡量標準。藝術家一旦入選了官方沙龍,幾乎等於確立了名聲地位,未來生活也有了保障;入選《沙龍》成了一種榮耀,所以法國策展人Dominique Lobstein(現任法國奧賽美術館文獻處研究員)將這次展覽命名為「榮耀之門(La Porte de la Gloire)」。然而「學院派」一詞來源於19世紀後期印象主義者,如莫內(C. Monet)、雷諾瓦(Renoir)、梵谷(Van Gogh)等人,其因落選沙龍展,起而抵制傳統藝術價值,現成為略有貶義之詞,但這些學院派技巧高超、構圖完美,也是印象派畫家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奇美博物館特別將多年來收藏的「沙龍」入選作品,擇於北美館、高美館,擇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期結束)、高雄市立美術館(6.10―11.19)、台中國美館(12.9―2007.3.4)展出。

Lobstein先生參考學院分類方式,且根據路易十四美術學院所建立之主題重要性排序,將奇美約150餘件藏品精選60餘件繪畫、雕塑,分成古老神話、宗教、近代歷史、文學、肖像、農村生活、城市生活、風景等八大主題依序展出。

* Louis XIV,執政期間1643- 1715,時約清世祖順治執政起至聖祖康熙晚年。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