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不可怕 逃避醫治才糟糕
【大紀元4月3日訊】自由時報 文/韓青蓉
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病,需謹慎、適當的追蹤,及持續的醫療。 病人的症狀以幻覺、錯覺、妄想等為主,這些症狀使病人對現實世界做出錯誤的判斷與反應,照顧者如能從日常行為中觀察到病人病情有不尋常的徵兆,早日介入處理,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傷害。
臨床經驗發現,病人病情變化可能有五個階段:
●判斷能力減弱:開始時,病人的言詞可能答非所問,思考不合邏輯,或有不合時宜的行為,例如大熱天穿著很厚的衣服等。
●憂鬱及退縮:原來很有興趣的事,一點都提不起勁,也可能不理人、少出門、將自己關在房間、花很多時超處。
●焦慮及躁動:病人常表示心情很煩、坐立不安、想往外跑,照顧者為顧及他的安全,加以阻止,反而引起兩人間的衝突。病人也常過分擔心未發生的事,更增加情緒的浮動。
●睡眠障礙:病人可能日夜顛倒,白天蒙頭大睡,晚上活動力特別強,屋內收音機開得很大聲,引來鄰居抗議。
●初期的精神病態:有的病人會覺得有人監視他,聽到耳邊有聲音吵他,因而顯現出混亂的行為,干擾日常生活。
研究指出,適當的藥物對正性症狀有一定的效果,在足夠劑量下數天或數週後,大部分的幻覺、妄想可以有相當程度的緩解。
預防病人疾病復發,除了藥物之外,照顧者扮演重要角色,為維持病人病情穩定,可參考以下做法:
●順暢溝通及陪伴:病人要學習與疾病共處,其實是一件辛苦的事,照顧者如能適時與他溝通身體的不舒服,或陪伴度過困難時刻,對他與症狀對抗有很大的助益。
●安排安全的環境:不規則的生活作息或生活壓力,對疾病復發的影響很大,照顧者宜協助安排較有結構的生活,讓病人有清楚的預期,可減輕生活中的壓力。
●教導適當的情緒宣洩:有時即使規則服藥,病人病情仍難免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而有些許的變化,因此照顧者宜鼓勵病人學習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適時找到紓解方法,例如找人談話、建立運動習慣等。
●協助緊急送醫:當病人拒絕就醫時,家屬宜積極向外求援,可記錄症狀變化,與醫療人員溝通,設法引導病人服藥。若病人症狀嚴重時,建議與當地衛生所聯繫,請求附近醫院精神科居家治療團隊協助就近訪視,協助送醫。
精神病人的疾病症狀是可以處理的,病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經處理的症狀,病人身邊的人宜敏感、同理心與他相處,拉他一把!(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