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外交官遺書及受中共要脅重要證據曝光

拉攏日本官員的書信成中共違反維也納條約的重要證據

人氣 2

【大紀元4月3日訊】 (大紀元記者葉愉綜合編譯報導)據3月31日日本媒體「讀賣新聞」報導,2004年5月自殺的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電務官的遺書,裡面寫到「如果不出賣祖國,我已無法離開(中國),只好選擇這條路」,顯示他生前確曾遭中國恐嚇。除此之外,還有一封中共拉攏他的中文書信,日本政府認為這份書信是認定中共違反維也納條約的重要證據。

生前確曾遭中共恐嚇

  中日這起外交糾紛源於2004年5月6日,在一名日本電務官於當天清晨自殺後爆發,由於此事涉及中共設下桃色陷阱逼迫日外交官提供情報,對處於緊張臨界點的中日關係更加顯得敏感。

  「讀賣新聞」報導指出,這位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電務官(當時46歲)的工作是負責高度機密文件的處理,他身後共留下5封遺書。其中在給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的遺書中,記錄了他本人陷入中共的美人計、至最後決定自殺的詳細過程。

  報導說,該電務官是於上海某卡拉OK結識一名中國女子,這名女子在2003年6月以「賣春」罪名遭逮捕,一天後獲釋,交換條件是為中共國家安全部人員與該電務官拉線。

誤中美人計迭遭脅迫

  同年12月14日,該女子與自稱「公安隊長」的人物帶了女翻譯與電務官見面,對電務官直說,他的行為在中國是違法的,但考慮電務官是總領事館職員,因此不予過問,不過希望今後彼此能「互相來往、交換意見」。

  之後公安人員更威脅:「你和我們來往的事如被總領事館知道了,可能很麻煩,說不定會成為國與國的事,工作丟掉,家庭破散,如果你能合作,家人不會有事的,那位女性也會很幸福,我們不想見到你的不幸。」中共公安並要求電務官提出所有上海總領事館館員的出身部會以及與館員交往的中國人名單,甚至要求提供電報暗碼等通信系統。

公安藉詞逼他洩密

  中國時報引述遺書中寫著「我在中國與一個在卡拉OK工作的女子交往,2003年6月中國公安指她涉賣春罪嫌將她逮捕,不可思議的是逮捕一天後即獲釋,公安要求該女子每天報告卡拉OK的情報,還詢問我是否為店內常客,要求她不能向任何人說起曾被公安逮捕的事」。

  「8月時公安人員透過女子要求跟我見面,我拒絕多次後,還是脆弱地答應只見一次面,於是12月14日約在上海市內的咖啡廳見面,前來會面是40歲左右的唐隊長及20多歲的翻譯陸小姐」「他們一直強調說,我的行為在中國是違法的,看在我是總領事館員而姑且不問,還以低姿態表示要跟我交朋友,希望瞭解日本和中國的習慣差異等,其後又不斷要卡拉OK的女子來約我,我又禁不起懇求答應了」。

  「有一次他們大概知道我要調職又來找我,當我說出5月28日要回日本,唐隊長便要求還要跟我繼續交朋友,我當場拒絕之後,他的態度突然180度轉變。他開始強調我在中國做的事是違法的,還以領事館員的身份跟公安見面,若是讓總領事館知道,會演變成國與國的問題,到時會丟掉工作,如果願意配合協助,就可以好好跟家人生活,唐隊長強調,不想看到我變不幸,經過3個小時的勸說,我答應了」。

  「唐當場就拿出總領事館的館員名單,要求我說出所有人以前歸屬的省廳,他還說,我們知道你所有的事,你是電信官,所有館內的報告都要經過你,你把館員見面的中國人名都告訴我們,我說因為有密碼保護所以是看不見的,他又要求我,下次見面時要帶他們有興趣的東西來。」

無法叛國只好自殺

  這名電信官在遺書的最後寫著「他們知道我的工作內容,以後一定會向我要電腦系統密碼,我們約好明天六日下午7點見面,我如果去了就是背叛日本。我知道即使現在用這種方式來承擔責任,可能已經嫌晚,但是一想到終身要被那些中國人逼迫賣國而苦,也只有選擇自殺一途。我背叛了總領事,感到十分抱歉,我若不賣國恐怕無法離開中國,只好選擇自殺這條路」。

  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對此表示,「從遺書中可以看出,該館員受到中國公安當局冷酷無情的脅迫與恐嚇,該館員不肯屈服,只好為國賭上生命」,對於中共主張該館員自殺與中共無關,安倍表示相當遺憾。外務大臣麻生太郎則說,遺書中可以看出中共對日本駐外人員從事諜報工作,為此日本政府將嚴正抗議,並要求中共政權查明真相,也將指示外館,若遇類似事件,應該立即呈報上司處理。

中共發言人啞口否定

  日本《讀賣新聞》公開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館員自殺的遺書,內容詳述遭脅迫而最後被逼走上絕路的經過。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立即進行反擊,並指日本的說法毫無根據。

  「中新社」引述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我已多次表明原日本駐上海總領館館員自殺事件與中國政府無關。根據我們的調查,不存在中國政府人員對自殺者的所謂脅迫,中方也不掌握自殺者生前接觸了甚麼人。」(//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一定要重視機械和化工產業
日本可能延緩自伊撤軍
第一屆應用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高雄中學舉辦85年校慶大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