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營杉施振榮認台印有合作利基 前進印度
【大紀元4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七日電)為鼓勵台商分散布局,避免投資過度集中中國,政府積極倡議台商前進印度。經濟部長黃營杉指出,台灣與印度可在資訊業硬體、軟體上互補互惠;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則表示,台灣、印度各有硬體供過於求、人才不足的發展限制,若能建立良好的IT合作模式,確有互惠空間。
為鼓勵台商掌握「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商機,分散投資過度集中於中國大陸的風險,經濟部、外貿協會持續舉辦相關投資研討會,資策會已在清奈設立辦事處,貿協規劃在清奈增設據點(台貿中心),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也成立台灣印度協會,台灣興起一陣「印度熱」。
根據統計,2004年台印雙邊貿易額為19.3億美元,2005年為25億美元,台灣對印度投資主要行業為電子電腦設備、食品加工、化學業等。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柯承恩表示,印度自1991年以來平均經濟成長率達6.2%,2004年至2005年經濟成長率為6.9%,服務業占GDP50%以上,已成為各國企業角逐之地,台商應積極把握機會,與印度結為合作夥伴。
黃營杉形容現在的印度就像1990年代的中國,又比當年的中國擁有更多國際大企業投資。近年台灣代工業利潤益趨微薄,必須「繞著地球跑」,尋求更有利的代工點,才可能維持競爭力,印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印度經濟正在起飛,現在進去至少可以賺它十年」。
黃營杉表示,印度的基礎建設確實不足,但這正是外資投資的利基,印度政府歡迎外國投資其高速公路、港口、電信設施、電力設備、加油站,甚至輕油裂解廠,政府會協助企業「探路」,現正規劃以開發工業區模式,結合具有產業關聯性的中小企業共同發展,才有利潤;中油公司也評估前往印度投資設加油站。
談到印度,最受矚目的仍是其電腦軟體業。施振榮直言,台灣與印度目前都各有發展限制,台灣的限制在於ODM毛利被國際品牌公司壓縮,硬體供過於求,創新 能力也不足,而印度則明顯面臨人才短缺,所研發軟體的使用量也不大;台印若能合作建立新的IT商業模式,的確有機會相互提升。
雖然印度看似機會無窮,柯承恩提醒有意前進印度的廠商,進入新市場之前仍應兼顧機會與風險,政府或民間團體也應結合提供知識經驗交流機制,以減少不必要的「試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