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點評胡訪美及法輪功真相調查(2)

張鑒康篇

【大紀元4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梁菁採訪報導)4月18日,在拋撒了162億美金的見面禮後,中共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抵達美國西雅圖。這次訪問在美國從一開始就表明不具有國事訪問的規格。那麼,國內外的各界人士對胡錦濤訪美是怎樣看的呢?我們將陸續推出系列採訪報導。

162億美元的官方訂單和揀菜葉吃的民眾

說到這次胡錦濤訪美有162億美元的訂單開路,身在西安的張律師表示質疑這一採購行為的合法性。張律師說到了身邊的老百姓,下崗工人,天天上街喊冤告狀,要工資的人,他們買70,80元的火車票可能都在發愁,有些夫妻雙雙下崗的工人家庭,晚上到菜市場揀菜葉子為生,農民的子女考上大學卻繳不起學費……這些人最需要的是甚麼呢?這個採購行為就百姓的實際需要來說是盲目的,就中共的政治需要來說是清醒的,盲目性決定了它的不合法性。中共在國際上的政治需求已經成了最大的需要,甚至可以說關乎共產黨的生死存亡,超過了民生的需要。

除了政治需要外,張律師仔細剖析了中共拋出這筆大訂單的心理需求。炫耀性心理和企圖論證自己執政的合法性是中共「支票外交」的隱藏心理。其目的主要有:

1.通過大手筆的買賣,把美國從政治上拉住,在國際上,讓美國不要隨便的批評他的人權問題,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等;

2.心理上,首先讓精神上一直與中共處於對立狀態的中國知識界精英看,我們與美國老闆關係不錯,你們不是一直想建立美國式的民主嗎?你看美國人和我們的關係多麼鐵。打擊對他們一直持有異議,或有腹誹心態的知識界的聲音;

3.另外,它想用這樣大筆採購來說明,我們是國富民強,國力非常雄厚,而這些功勞都是共產黨的,共產黨功勳卓著;

4.還企圖用這種做法來論證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好像暗示世人,我們已經解決了八億農民溫飽,才能拿出這麼多錢,換一個黨上來試試,能做到嗎?可能西方老闆不瞭解,中國老百姓的問題根本就沒有實際解決。

最希望布什和胡錦濤談哪方面人權問題

雖然長期受到官方的監控和騷擾,張律師說,人權要談,但是有側重點,在今天這個時刻,希望布什首先應該和胡錦濤談的是法輪功的自由信仰權利。在國內的法輪功修煉者是否已經面臨要被肉體消滅,生命權被剝奪的現狀。這是迫在眉睫的,因為中共活體摘除法輪功學員器官被揭露已經一個月了,中共總算有了回應,那就應該一談到底。

此外,就是中國國內維權律師的生存權和言論,行動自由權。張律師說,他們的生存沒辦法保證,法律並沒有剝奪他們的行為自由,為甚麼當局現在這樣對待高智晟、郭飛熊、楊在新、滕彪、陳光誠,包括我在內的權律師的自由?21世紀,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有這麼多的律師群體起來在絕食?這些人瘋了嗎?他們傻嗎?智商不夠嗎?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還不足以引起聯合國人權部門的注意嗎?中國維權律師正在賭上生存權吶喊,不回應他們已經是莫大的恥辱,難道買5架波音飛機還是買80架比這還重要嗎?

沉默的廣大的存在支撐起了中共的天下

張律師觀察到,身邊的百姓對胡錦濤訪美反應比較冷漠。有些農民家裏買不起電腦,得不到信息,有些民眾對於自己的權利,國家的行為漠不關心,他們就像是無聲的存在,正是這種沉默的廣大的存在支撐起了中共的天下。中共因此可以想怎麼「代表」就怎麼「代表」,說民眾不瞭解情況,實際是他們壟斷了信息,讓人民處於無法得到信息的貧窮狀態。

以中共一貫表現判斷其誠信

中共官方在活體摘取法輪功學員內臟事件曝光後三個星期才公開否定,並邀請記者查證,近期美國駐瀋陽領事館的人員參觀了這家醫院,表示沒有發現證據。

張律師表示。西方法庭的傳統,辨方律師會抓住證人過去是否有劣跡,是否有不誠信的記錄來辯駁他的證詞是否值得信任。而中共政府過去在這方面的記錄太多了,所以民眾和國際社會都有理由懷疑。在事過境遷,二十幾天之後,中共才同意外界調查,美國駐瀋陽領事館的人員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是致命的,會被中共用來達到政治目標,打擊某些人。但打掃乾淨並不等於證據不存在,任何人都有理由懷疑。

*********
西安律師張鑒康,45歲,198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曾經多次擔任張銘等異議人士的辯護律師。1993年,張鑒康律師等人在美國之音上面發表《保護人權倡議》,遭到抄家、傳訊。2004年,因與趙紫陽的秘書鮑彤先生見面,被北京國安帶走盤問。2005年趙紫陽去世,以及克林頓訪問華時,遠在西安的張鑒康受到嚴密的監視,扣留軟禁。在當局的壓力下,為了其他律師的生存,張鑒康不得不退出事務所合夥人的位置,只作一名普通的律師。2006年,高智晟律師發起反迫害絕食維權活動,張鑒康律師作為7人絕食接力的一環,堅持每週一絕食。
*********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抵美 三路人馬抗議
法輪功學員華盛頓抗議胡錦濤來訪
追訪高智晟(28)
專訪郭國汀:中共勞教制度是人類歷史最野蠻的制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