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9日訊】 有評論指出,此次胡錦濤訪美將不會有什麼重大突破。從兩國最關切的問題來看,我同意這一判斷。臺灣問題,中美維持現狀的立場已經非常明朗,台獨勢力中的少數極端分子,無力打破這一均衡。美中貿易不平衡,雖然令美國很不舒服,但他們也看到,一個巴掌拍不響,中美貿易不平衡美國方面也有自己的問題,而且解決這個問題並沒有馬上奏效的簡單辦法。就連那些主張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國會議員,最近也降低了調門。至於大陸的人權問題,胡錦濤可以舉出很多實事,說明當局正在進行系統的努力在改善人權,包括對死刑更嚴格的審核,保障勞工權利的立法,等等。
不過,兩國利益博弈的得失,僅僅是評估胡錦濤訪美的一個角度。另外還有一個角度也很重要,那就是看胡錦濤訪美,對於他本人關於中國現代化路徑的認知,會發生什麼樣的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千曲百折,代價高昂,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付出了無數人的生命,卻至今未能建立憲政民主和法治,以致再次發生大動亂的危險依然揮之不去。這個事實說明,中國政治精英的認知能力實在是很有問題。
中國政治精英認知能力差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最高當權者對先行現代化的國家總是孤陋寡聞,充滿偏見。為什麼這種情況會反復出現呢?我以為這與中國大一統的政治邏輯有很大關係。當大一統尚能維繫的時候,最高當權者的偏見與無知,不可避免地導致中國屢屢喪失機會。這是因為大一統從不給地方和基層多少自主革新的空間。基層和地方的認知主動性長期被壓抑,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整體認知能力的提升。而一旦大一統的秩序崩塌,中國政治精英們又不得不為重建秩序而拼得你死我活。於是中國的政治權力遊戲產生了這樣一個悖論:那些最有機會在爭奪最高權力中勝出的人,卻最不可能有機會去深入認識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原因。這樣一來,中國最高當權者對現代化國家的無知與偏見,就會不斷被內生出來,一次又一次地貽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七十年代初,毛澤東聯美反蘇,為打破這個悖論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會。我們不能否認,當年鄧小平因出使聯合國大會而訪美,對他以後決心改革開放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遺憾的是,鄧小平對西方的瞭解畢竟十分有限,他更不可能改變整個共產黨元老層的無知與偏見。但即便如此,他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直接觀察和親身感受,已經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
歷史上中國當權者對其他文明的無知與偏見,除了因為中國政治遊戲本身的制約,也與中國地理環境的相對封閉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應該說這個制約已經不復存在。中國的當權者如果想比較深入地瞭解先進國家重要的歷史經驗和制度安排,他可以有非常多的管道和方式去這樣做,尤其是朝發夕至的現代交通手段,可以讓他立即身曆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直接觀察,用自己的嘴巴和耳朵直接與另一個文明的精英和百姓對話。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的當權者對發達國家的見識,完全取決於他有沒有足夠的意願和認知能力,直接向其他文明學習,去瞭解現代化的奧妙。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胡錦濤訪美,他究竟能夠從美國學到多少對中國有用的知識呢?我們顯然不能有什麼期望,因為我們知道,他的僕從們一直在花大量的時間,與美國方面談判對胡錦濤禮遇的規格,而不是給他安排一個儘量增長見識的旅程。
胡錦濤自己也很清楚,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又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他正在被各種中國古老的難題和全新的難題所困擾: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平衡,官吏與農民的衝突,大規模人口流動和遷徙,史無前例的勞工大軍與資本的對立,胡錦濤難道真沒有感覺他可以從美國的過去和今天學到一點有用的東西嗎?
中國的不幸在於當權者的無知與偏見能夠給百姓帶來比許多其他國家更大的傷害。由於大一統的觀念依然十分強大,這一點至今還沒有根本改變。不過,事情也開始起變化,網路時代正在急速地提高地方尤其是基層精英的認知能力。陳光誠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種新的可能:千萬個民間領袖借助與現代文明的直接溝通得以迅速成長,他們對現代化的見識和公民社會理念遠遠超過中央的政治精英,因而能夠極大地減少中央精英的危害。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